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辨析
作者:李振华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4期
摘 要 根据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界定和表述,为了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这个体系所包含的三个理论成果之间关系,本文从回顾相关概念的演变历程入手,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个概念提出的逻辑必然性,并指出该体系包含有具体的内容,是对“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辨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有学者认为,这是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最新的定义。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所谓“定义” 是指认识对象或事物具有的确定的含义、位置、界限和规定。下定义有很多种方式和类别,如词法定义、情景定义、内涵定义、外延定义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一定义应该属于外延定义中的列举定义,即列出一个概念或者词所描写的所有的物件。但是列举定义的缺陷是只适合有限集合,而且这个集合要求比较小。具体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定义而言,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本身就是一个集合体,包含有许多内容,而这些内容之间又有交集,又有新的领域,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还会不断产生新的经验总结并上升成为理论,这些理论成果要不断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么就会造成定义的不确定性。但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确定的概念,它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所以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的内容及其本质特征,赋予其确定的理论内涵和明确的外延,是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关键,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达的形成过程
我们知道,“概念”是人们头脑中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词汇是这一思维形式的物质外壳。词汇表达是否能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很关键。所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词汇表达的形成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出现,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新造的词,它的产生和形成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概念演变的逻辑必然,其中“中国特色”是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
关于“中国特色”的思想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建立初期。那时我国是模仿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于是在1956年4月同志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在这种背景下, 许多行业和领域开始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一词开始见诸报端。这反映出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那个时期已提出“以苏为鉴”的命题, 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些概念的表述后,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12个方面概况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正如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的:“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中国十亿人民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如此丰富生动的实践,为我们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十三大报告还提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后来演变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
随着实践的需要,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理论成果,如何给这些理论成果定位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所以十七大报告及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以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层面的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文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前只有理论时,不能称为“体系”,现在有了三个理论,就可以称为“体系”了。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根据时代需要还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也将成为“体系”的一部分。这些理论不是一个个单独孤立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是这些理论成果的简单拼合,它们有着共同思想源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有着共同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逻辑地形成和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前后联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未来还会提出的时代性问题,这些问题各有侧重点,但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纳为“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所形成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的有机体。
事实上,十三大报告已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概况出这一理论的轮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十四大报告中又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九个方面概况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十五大报告中也有表述:“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是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以及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创造性地回答“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国家统一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文献研究室.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9.
[5] 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