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第七、八单元检测题(RJ)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计30分)  题号 答案 (C)
A.《中华临时约法》    B.《中华约法》 C.《与代表会谈纪要》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1947年,华东野战军通过孟良崮战役消灭了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哪个区的重点进攻(C)
A.中原区  B.陕北区   C.山东区  D.东北区 3.(2016·青岛)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从合到分,然后再合,再分。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B)
A.社会主要矛盾             B.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 C.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4.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事件是(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这次会议是遵照哪一文件精神召开的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A.区的土地改革  B.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C.三大战役  D.全中国 5.(2016·青岛)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之后,晋冀鲁豫10余万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指挥这次军事行动的是(A)
A.刘伯承、   B.谭震林、贺龙  C.林彪、罗荣桓   D.陈毅、粟裕 6.“时间:1948年9-11月;主要战场:锦州、沈阳;结果:共歼灭军47万余人。”这是小明同学对某战役知识的梳理,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是(B)
A.揭开了人民战争战略序幕   B.了东北全境 C.基本华北全境   D.基本消灭了的主力
7.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
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惟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B)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的序幕 B.人民在战略决战中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和平了北平
D.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8.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覆灭的时间和事件是(A)
A.1949年4月占领南京      B.1949年4月百万雄师渡江 C.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           D.1949年初北平 9.(2016·娄底)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测验,投票选举“最敬仰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C)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                 D.近代报纸非常普及 10.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是在(B) A.辛亥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D.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11.(2016·成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C)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12.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最终废止的朝代是(D)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C)
A.《民报》   B.《国闻报》     C.《申报》   D.《时务报》
14.“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激发中国人民抗战意志的民族战歌,便会联想到当时年仅22岁的作曲者(A)
A.聂耳   B.冼星海   C.徐悲鸿   D.侯德榜
15.“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B) A.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淮海战役
B.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 C.人民群众推小车参加了淮海战役 D.害怕人民群众的小车
二、非选择题(共3题,计3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材料: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   第一次合 作 争 1927 大”的召开 时期  北伐战 1924~ 1924.1  “一 统一 国共合作后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 1927~ 时间      共同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帝反封)    标志      战线      影响      原因      战线     第一次分 裂 命    导致大失败,内战给日本带来可乘之机        蒋介石等叛变。党建立根据地,武装反抗           1937 四·一二反政变    第二次合 作 战争 1945  抗日 1937~     抗日统一战 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战争推翻了统治,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         线      第二次分 裂 争 1949  战 1946~ 1946.6 撕毁“双十                 协定”  蒋介石实行,发动内战    【团结合作】
(1)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及第二次合作时期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2分)
黄埔军校;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2)说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影响。(2分) 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争端再起】
(3)列举国共两党第二次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两例。(2分)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任举两例即可)
【感悟历史】
(4)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2分) 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有理即可)
【面向未来】
(5)结合当前形势谈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该作何努力。(2分)
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高层领导人的对话;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等。(有理即可)
1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10分)
材料一:清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增加了各种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
材料二:南京临时成立后,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裕国裕民之计”。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无不批准立案。遇有侵夺工商私产、破坏营业者,即令有关部门查清妥为解决。
材料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年份 1913 1920 拥有厂家 6家 1795家 拥有资本 33亿元 50亿元 工人人数 27万多 55万多 材料四:初年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统计表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2分) 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2分)
辛亥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南京临时实行了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何种态势? (2分)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繁荣,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的春天”。
(4)阅读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发展缓慢。
(5)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角度谈谈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2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18.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材料二: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材料三:《北京教育部法令(1920年)》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1)材料一中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4分)
优先发展。废除八股文;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
(2)材料二中的“此事”指废科举,此事发生于哪一年?与此同时,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3分)
1905;商务印书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新文化运动中,谁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提出什么主张?结合“法令”内容,指出这些主张对近代教育的作用。(3分)
胡适;文学;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
第20 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1.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材料中“中国获胜之消息”指(   )
A.万家岭战役胜利                B.台儿庄战役胜利 C.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            D.豫湘桂战役胜利
2.“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以上文字是对哪一次会战的描述(   )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下列哪些城市失守后(    ) A.武汉、广州                  B.北平、南京 C.北平、天津                  D.上海、南京
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消极抗日。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该阶段(    )
A.武汉保卫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第二次长沙会战             D.豫湘桂战役
5.叶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永垂不朽。”该战役(   ) A.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B.是抗战以来最大的一场胜仗 C.有效地破袭了日军的交通线 D.使日军基层军官损失殆尽
6.中国正面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格“看”战役】 战役 名称  参战 双方 与日军 地点 山东枣庄台儿时间 庄 1938年 (1)表格中战役的名称是什么?该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电讯“显”战役】
寇酋松浦中将率一〇六师团全部……犯我……万家岭……此役为本线空前恶战,亦为空前胜利。
(2)该电讯中赞扬的战役发生于哪次会战之中?该战役能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析”战役】
1941年12月—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获得的较大战役级别的胜利之一。甚至战略阶段最大的胜利——湘西会战都无法与之相比。
(3)材料中“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次会战的重大意义。
(4)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B   解析:题干中的“1938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38年3月爆发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故选择B项。
2.D   解析: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故选择D项。
3.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选择A项。
4.A    解析: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广州失陷后,日军的兵力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选择A项。
5.D   解析:在江西万家岭,中国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以重创。日
军死伤惨重,基层军官损失殆尽,无法组织有效抵抗,故选择D项。 6.(1)台儿庄战役。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中国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采取了正确战略战术) (3)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意义:扭转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战局,振奋了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4)不屈的抗战。(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