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娱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

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

来源:世娱网
2014年5月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Coal-Mining Administrators College May..2014 第27卷第2期 VolI27 No.2 ・社会科学研究・ 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 黄小兰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随着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发展,校园新媒体促使大学生日常生活媒介化、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和价值观 念复杂化;透视校园新媒体的优势,发掘育人功能,即:促进大学生的现代化、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方向和促进大 学生全面发展;高校--I";A通过协调校园媒体资源,加强校园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校园新 媒体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园新媒体【中图分类号】G641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文章编号】1008—8881(2014)02—0222—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进入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交互 性、开放性和丰富性等特质契合了当今青年大学生 追求时尚、自由与平等的心理而受到广大大学生的 欢迎和青睐。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意 识形态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校园新媒体的兴起和 园新媒体构建的新环境逐渐引起大学生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一)日常生活媒介化 在媒介生存的时代,每个大学生都是各种新 媒体交织的网络中的一员。社交与休闲是校园新 发展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也 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只有在引导、 利用和科学建设校园新媒体过程中,准确把握校园 新媒体的内在育人功能,消解校园新媒体的负面影 响,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育人功能,才能有效推进新 媒体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和发展。 一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最主要的功能。以网络为 依托的电影、音乐和游戏等是当今大学生必不可 少的休闲娱乐方式。网络搜索成为他们获得知识 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以致于“有问题,上百度” 成为校园的流行语。并且,随着高校新媒体建设的 兴起,以校园网和信息门户网站为代表,校园新媒 体在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充当着日益突出的角 色。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在大学生中兴起 并迅速普及,校园里门类齐全的快递收发室和来 往不断的快递员就是大学生热衷于“网购”的见 证。总之,校园新媒体的兴起,促使当今大学生的 、校园新媒体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校园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对于校园传 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校园新媒体即在校园中流 行和使用的新媒体,它的内涵既具有大众传播媒介 的共性又具有校园教育载体的个性。作为大众传播 媒介的校园新媒体背后是整个社会复杂的“大环 境”,作为校园教育载体的校园新媒体是高校人工 精心打造的大学“亚文化”的载体。因此,它所承载 的文化是社会大众文化和大学精英文化的结合,传 播目的是商业性与教育性的并存,管理形式的开放 性和可控性的统一。 大学生热衷于消费校园新媒体,以交互传播为 特质的互联网、校园局域网网、论坛、社区网站、微 博、微信、QQ、邮箱等校园新媒体形态风靡校园。校 社交方式、休闲方式、学习方式和消费方式等趋向 媒介化。这种媒介化一定程度上服务着大学生的 成长与发展。但是,更令人关注的是过分依赖校园 新媒体而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个性化 以网络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集成 性、交互性和可选择性,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个性 化的环境,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的思维方 式趋向个性化。在网络中,参与者身份的匿名性和 地位的平等性为大学生自主选择提供了充分的自 收稿日期:2014—03—24 作者简介:黄小兰(1989一),女,湖南耒阳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222 由空间。因此,在校园新媒体的参与中,大学生扩展 了自身的智力和感官能力,自主的思维意识和思维 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这种不断扩大的个性化的 思维方式也导致了一些消极的后果。个性化的思维 方式过分强调自主、自我和个性,具有很大的随意 性和盲目性,弱化了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权威 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和引导。德国女传 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 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表示:的形成 并非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 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 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 物。而大众传媒是“意见环境”的形成最强大的力 量。校园新媒体为高校导向创造了优势条件, 高校能够利用校园新媒体一定程度的可控性,大力 性。导致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化。 (三)价值观念复杂化 校园新媒体所连接的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充斥 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汇集了各种价值观念的 思想“大熔炉”中,好奇心盛的大学生难免被烙上各 种价值观念的印记,致使价值观念复杂化。现实中,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在培育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认 同和信仰上,高校育人工作显示出了担忧和无力。 一方面,伴随着大众娱乐文化的庸俗化,各种赤裸 裸网络色情文化和暴力文化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 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涌入,冲击着大学 生的政治价值观。新媒体技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他们具有操作和掌控新媒体技术和信息的绝对优 势。事实上,目前互联网上90%的信息都是英文信 息,凭借信息量的绝对优势,英美等西方国家将其 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强加于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影响着其他国度民众的感受和价值判断,引发大学 生政治认同和信仰危机。 二、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 (一)促进大学生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能力素质、思想观念和社 会关系等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 斯强调“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 现代的”。校园新媒体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现代化。首 先,校园新媒体的使用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现代 化。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海量陛和信息更新的快捷 性使其具有了传播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绝对优势。大 学生通过校园新媒体获取新知识,促使知识结构的 现代化。同时,在自主判断和选择信息中,交流和互 动中提高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 次,作为新生事物的校园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共享 性和兼容性等特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兼容汇聚 在一起,有利于消除落后保守观念,促进大学生开 放观念的形成。校园新媒体还为培养大学生的公民 意识创造了有利的机会,它激发了大学生崇尚平等 和维护等公识。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方向 校园新媒体是高校重要的教育载体,高校能够 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 围,使主流价值观在校园中始终处于优势方。 (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以校园新媒体作为高校教育载体,改变 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校园新媒体的交互性 为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表达意见和自由选择提供 了更大的空间,激励大学生自主性。其次,校园新媒 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大学精神借助校园 新媒体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感染广大大学生, 丰富大学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后,校园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促进大学生社会关系 的发展。校园新媒体使大学生的生活超越现实空间 的局限而延伸到广大社会的各个领域。一方面,拓 展社会关系范围。另一方面,校园新媒体使校园内 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为现 实社会关系的处理,社会角色的培养提供有利机 会,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 三、校园新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 (一)协调校园媒体资源,营造新旧媒体育人合力 校园新媒体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作为高校育 人载体,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有优势。坚持校 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育人合 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校园新旧媒体 的优势互补。校报、橱窗、广播,以及横幅、展板、电 子显示屏等校园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往往是经过 严格审核,精心编制的积极正面的内容,能够对大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校园新媒 体的宣传速度快,覆盖受众广,互动性强。传统媒体 的较强的导向性有利于消解校园新媒体多元性和 复杂性信息的负面影响,促进校园新媒体正面功能 的发挥。另一方面,在新旧校园媒体的联动和融合 中,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二)加强校园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唱响校园 主旋律 首先,高校要树立“把关人”意识,利用网络技 223 术拦截网络中的垃圾信息,净化新媒体信息环境, 减少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其次,通过校 园论坛、微博和QQ群等关注校园动向,把握舆 情。在互动和交流中,针对性地满足大学生的合理 需要,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 和发展。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用主流、权威及 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具体深化大学生对媒 介素养的理解,提高媒体使用技术和能力。加强媒 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分 析能力和客观评价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对不良信息 的免疫力和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总之,良好的媒 介素养,是大学生抵制校园新媒体消极影响的最坚 实的屏障,也是大学生有效发挥自我教育能量的基 础。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越高,校园新媒体育人功能的发挥越理想。 【参考文献】 [1】赵【2】王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新媒体。最后,把握好校园新 媒体资源的协调,以校园新媒体为依托,打造一批 有吸引力的精品栏目,占领主流文化阵地,提高大 学生的文化和生活品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能力 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 虹,刘 志.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 普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高校应该建 立媒介素养教学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 素养。一方面,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业课程,使媒介 素养教育成为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公共教育。另一方 面,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在传播学、心理学、教育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究【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北京:首都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接221页)碰撞中我们应当吸收符合主流核心 价值的内容,充实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以此为 圆心,尽可能地扩大外延,使核心价值能够包含古 今中外的优秀文化。 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与监管,哪个方面出问题就及时 进行管理,哪个领域效果较好就进行全社会的推 广,让青少年不光看到好的东西多,更要去做好的 事情。 四、结语 (二)着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新媒 体的手段在青少年中的大众化传播。 新媒体的形式多样,语言平实,从青少年的主 体角度出发,因此能够受到青少年的追捧,社会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则国,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 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一百多年前的呐 喊,振聋发聩的声音仍在我们耳畔回响,加强青少 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之于国家、社会、个体,都有 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 领青少年的风尚,才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圆梦之旅”前进。 【参考文献】 【11刘琼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新媒体文化 U】.山会科学,2013,(10). 【2】文选【M】.北京:A-gv出版社,1993.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就可以借助这样的平台,放 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用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视角来 解析,用更加平实的语言与实例来说明,不要做“官 样文章”,不要只是迎合上级,走形式、走过场,这样 才可能核心价值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群体中去,才能 实实在在推进大众化的进程。 (三)加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 实践与应用。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会,更重要的是去做,去 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表 现在青少年的实际应用上,因此,要注重加强青少 年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应用,这样才能实现接收一 转化一反馈的动态运行机制。在新媒体时代,接收 的范围广了,而反馈的速度也快了,实践效果可以 【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3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f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orldimag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