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娱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汉语语法学》(傅雨贤)复习资料

《现代汉语语法学》(傅雨贤)复习资料

来源:世娱网


《现代汉语语法学》(傅雨贤)复习资料

第一章 语法和语法学

(一)识记:

1.国外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法、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

2.我国语法学只有一百年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草创、模仿时期(18—1936),代表作有两部:①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法著作。其核心是“词本位”。②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第一部以白话文为描述对象的语法体系,其特点是“句本位”。二是探索革新时期(1936一1949),反对简单模仿,利用西方语法理论寻找汉语语法特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三:①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②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③高名凯的《汉语语》。三是振兴、繁荣时期(1949一现在),初期出版了最具特色的两本著作:①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拨乱反正后又出版了几种重要专著,如吕叔湘著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等。

(二)领会:

1.什么是语法:语法就是一种语言中词语之间相互组合的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所谓“词语之间相互组合”,即造句的单位--词语之间按照什么方式组织而构成句子或词组。如:

结构方式 结构关系 例子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往往构成主谓关系 目光短浅 彩旗飘扬

动词+名词/代词 往往构成述宾关系 学习文化 掌握技术

形容词/名词+名词 往往构成定中关系 美丽家乡 漂亮姑娘

动词+形容词 往往构成述补关系 解释清楚 游览一下

形容词/副词+动词 往往构成定中关系

2.语法的内容

词法内容:

(1)汉语的词进入句子时有没有形态变化呢,有一点,但没有普遍性,缺乏典型性。例如汉语人称名词和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工人-工人们 你-你们

(2)汉语动词可后加助词“着”、“了”、“过”来分别表示“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a.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动词都可以加这些助词(拥护着);b.可用词汇方式即用时间名词或用时间副词加在动词后面来代替这些助词(他吃着饭-他正在吃饭)

(3)汉语动词也可以采用ABAB格式重叠,以表示“委婉”、“一下”或“尝试”义。如:商量商量 讨论讨论 合计合计 谈谈 笑笑,但却有很多动词不能这样重叠,没有普遍性。

(4)汉语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可以分别用“AA儿的”、“AA地”、和“AABB”格式重叠。以表示程度的加深。如:高高儿的个子 大大儿的房子 慢慢的走 快快地吃 清清楚楚,同样也有很多形容词不能这样重叠,没有普遍性。

句法内容:

包括词与词如何组合成为短语、词与词或词与短语如何合称为句子。它们的组合方式如何;组合关系又如何等等。

第二章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识记:

1.什么叫语法形式?它跟词汇形式有什么不同?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试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加以说明。

语法形式:就是指语法成分中能表现语法意义的声音部分,以及声音部分的结构变化和排列次序等形式。如什么“屈折变化”(包括内部元音屈折和词尾变化)、“前加成分(前缀)”、“后加成分(后缀)”、“重叠”、“词序”、“重音”、“语调”、“辅助词”等。

2.语法意义:凡在言语过程中,通过语法形式所产生出来的附加意义或结构意义,就叫语法意义。

(二)领会:

1.语法形式的基本特征:

(1)语法形式不能出现或存在,必须依附在其他的语言成分上,存在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但说话时当它和别的语言成分结合时,却能给后者添加一定的附加意义,即语法意义。

(2)哪一种语法形式和哪些语法成分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乱套。

(3)语法形式还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2.语法意义的基本特征:

(1)它是由语法形式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不能脱离语法形式而存在。

(2)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一种类化意义,跟词汇意义的个体性不一样。

(3)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3.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1)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

(2)二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名词+名词”这一靠词序排列而成的语法形式可以构成下列四种不同的语法关系:

并列关系 工人农民 定中关系 中国人民 同位关系 首都北京 主谓关系 小王工人

“动词+动词”

并列关系 参观访问 述补关系 编写下去 连动关系 回来学习 述宾关系 开展批评

“动词+形容词”

述补关系 打扫干净 主谓关系 运动好 述宾关系 喜欢安静 连谓关系 听见高兴

“形容词+形容词”

并列关系 聪明伶俐 主谓关系 勤奋好

“动词+名词”

述宾关系 编写教材 定中关系 编写价值

(3)研究语法时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语法形式是包含有某种意义的形式,语法意义是有语法形式作为物质外壳的语法意义,不存在于这个统一体里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不可想象的。

知识点整理:

1.别丢了!“了”是个时体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体。别丢了!表禁止,

即警告或提醒人不要把什么东西丢了,“丢了|”是“丢”的完成体。其层次分析为:别/丢了!这种句子如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话,这宾语必须放在“了”之后,如:别丢了书包!别丢了钥匙!由于它表示完成体,故动词后可附加结果补语:“掉、失、光”等。如:别丢掉了书包!别丢掉了钥匙!

2.别说了!“了”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事态出现变化。别说了!也表禁止,是有人在说话,你认为他已经说够了,或自己不愿听了,就叫他不要说下去或再说出来,这就是要改变一种事态,语气强硬。其层次分析为:别说/了!这种句子如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话,这宾语必须放在“了”之前,如:别说话了!别抽烟了!动词后绝不可以带结果补语“掉、失、光”等,下面的例子是不可以成立的,如:别说掉话了!

3.“把”字句的谓语不能是个光杆动词,后边往往有补语或别的成分,为什么?就因为“把”字句是一种处置式,对某一对象进行处置,自然得有个结果,所以“把”字句谓语动词后边往往得带上个表示结果的成分。如:把衣服穿上。

4.“范畴、价值、法则、观念”等词表示的意义岂不是也很抽象吗?算不算语法意义?否,这是因为:(一)它是一个具体的词表示一个概念,尽管意义也很抽象,但不是附加意义,而是通过词汇形式所表示出来的词汇意义,抽象只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而已。(二)它个性很强,一个词就有一个词的抽象意义,没有类化的作用没有语法意义这种同类相同的概括性。

5.区别主宾语无形态可依靠,只能靠词序和结构关系来规定,如处于动词谓语前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处于动词谓语后边的支配、涉及对象为宾语。

第三章 汉语语法特点

(一)识记:

1.形态:就是词法里体现语法意义的那些形式。如词形变化、前缀后缀、外部形态(补助词)等。

2.语法范畴:是词法内语法意义的归类与概括,把具有同一类语法意义的现象归纳概括在一起,就是某一语法范畴。形态发达的语言,综合范畴多,形态不发达的语言,分析范畴多,即它们用词的外部形态(补助词)来表达语法意义。

(二)领会:

1.汉语缺乏狭义形态,但有一些广义形态

(1)汉语缺乏狭义形态,即使有一些,也不够典型,缺乏普遍性:a.人称名词或人称代词后边加轻音的“们”(men)以表多数。b.双音节形容词有部分采用词根重叠而产生一定的语法意义,这也是一种形态变化。如: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安安静静,但也不普遍,大多数双音节形容词不能这样重叠。c.汉语单音节量词、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单音节形容词有部分采用重叠的形式变化而产生一定的语法意义,也可算是一种形态变化。例如:村村、家家、户户、说说、谈谈、商量商量、合计合计、好好、快快、高高儿。d.有少数词变调后或念轻音、儿化后会改变词性,这倒是汉语形态变化的一个特色(p51)。

(2)汉语存在一定的广义形态:前缀、后缀、中缀、词的外部形态(补助词)

a.词的外部形态(补助词)

着 看着 写着 磨着 挑着 研究者 制造者

了 看了 洗了 生了 吃了 讨论了 清洗了

过 穿过 写过 唱过 打过 学习过 表演过

的 你的 她的 新的 小王的 老李的 广东的

地 慢慢地 快快地 好好地 顺利地 努力地

得 写得好 说得正确 洗得干净收舍得很整齐 AZ

2.汉语缺乏综合性语法范畴,但有一些分析性语法范畴

(1)性:汉语的“性”不是通过语法形式来表达,而是往往用词汇形式或词根来表达,如在名词前面用“公、母、男、女”等表示区别。

(2)数:汉语只有人称名词和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如:人--人们代表--代表们他--他们,汉语还有以词的重叠形式来表示多数的。如:“家家户户”等,此外,一般名词都没有数的语法范畴。

(3)人称:汉语动词本身无人称变化,也就是说汉语动词无人称的语法范畴,只用代词来表示第几人称,比如“笑”,不论你笑、他笑、我笑、都是“笑”。

(4)时:汉语仍然有现在、过去、将来的时间概念,不过它不用语法形式来表达,而是用词汇形式(时间名词或时间副词)来表达,如“现在、过去、将来、正在、曾经、已经”等

(5)体:汉语没有时的范畴,却有体的范畴,汉语的“着、了、过”就是表达动作过程的状态。“着”表示动作正在持续进行,“了”表示动作已完成,“过”表示动作已经历过。除了“着”,“了、过”都可以与动词分离,即动词后带上补语再带“了、过”,如“她穿好了衣服才出来。”“他从未吃饱过一餐饭。”

(6)态:汉语没有分析性的态的范畴,主动态为零形式。被动态一般用介词“被(让、给)”加在动词前边来表示。汉语有些句子的被动意义,往往不用加介词,加了反而别扭,如“衣服洗干净了”、“练习题做完了”等。

(6)式:汉语动词本身没有式(语气)的变化,但不等于汉语没有语气。汉语的语气是用补助词(语气词)和语调来表示的。

3.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1)汉语缺乏狭义形态和综合性的语法范畴。

(2)名词除了可以充当主宾语外,还可以充当定语(中国人站起来了),在某些局子里还可以充当谓语(他广东人)。

(3)动词除了做谓语外,还可做主宾语(走是对的,我赞成马上走)、定语(讨论题目已经拟好了),又是还可以充当状语(他两谈谈笑笑走过去了)。

(4)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最多,除了可以充当定语外,还可以充当主宾语(高好,矮不好。我说美,他说丑)、谓语(他勇敢,我懦弱)、状语(他愉快地笑了)。

(5)副词只有充当状语一种成分。

4.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与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5.汉语词序在构成语法关系时具有重要作用

(1)汉语词在句子里的语法关系和地位,首先靠词序来确定。

(2)在汉语里,词序的排列直接关系到每一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直接影响句义。

6.虚词也是汉语句法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1)用不用虚词或用什么样的虚词往往会使句子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例如:

参观工厂(述宾)---参观的工厂(定中)

张三逝世(主谓)---张三的逝世(定中)

小王吃了饭(主谓宾)---小王吃的饭(定中)

(2)那本书放桌上(处所宾语)---那本书放在桌上(处所补语)

(3)主谓谓语句:汉语在句法上比较特殊的句式,就是由小句(即主谓词组)充当谓语。例如:

小林口才流利

刘春妮心眼很好

理科我不考

酸的他不吃

(4)汉语有丰富的量词,在说明数字时,数字不能直接与名词结合,必须在数词之后加个量词,且不同的事物得找出不同的量词去匹配。

(三)简单应用: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1.汉语缺乏狭义形态、汉语缺乏综合性语法范畴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的本质特征。

2.词类与句子成分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是汉语句法构造原则上的根本特征。

3.汉语词序在构成语法关系是具有重要作用、虚词也是汉语句法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汉语造句手段上的特点。

4.主谓谓语句只是句式上的一个特殊格式。量词丰富只是词类上的一大特点,并不影响整个语法体系。

第四章 汉语构成句义的因素

(一)识记:什么叫句子?汉语的句子有哪些特征?它跟词组的根本区别在哪?试举例说明之。

1.句子:一般句子包含着三个部分,(1)一个语言片段(即若干个按一定句法规则组合在一起的词);(2)前后有较大的停顿;(3)有一定的句调。

句子可长可短,最短的只有一个词,例如在对话中:“谁?”“小宋。”在这类句子中,词和句子似乎重合了,其实二者是不同的,作为句子的“谁?”“小宋。”比作为词的“谁”、“小宋”多了一些东西,这就是,前后有较大的停顿,一定的句调。这二者也就是超语段成分。

2.句义:句子虽然是由词组成的,但是构成句子的意思并不只限于词本身,在由词构成句子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主要有六个:成分词的异同;词语的次序;组合层次;语法结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句调。

(二)领会:构成句义的因素有六个方面:

A. 成分词的异同:老刘打你。老赵打你。(主语不同,意思不同)

成分词的不同,总会使两个句子的意思产生差别,不可能找到成分词不同而句子的意思完全等同的两句话。

B. 词语的次序:这个人不很好。(“不好”的程度浅)这个人很不好。(“不好”的程度深)

C. 组合层次:他们八个人一桌。他们八个人一桌。

句子里词语词之间不是简单挨个组合的,而是按层次由小到大或由低到高逐层进行组合的。

D. 语法结构关系:老张要编写教材。“编写”支配“教材”,二者构成述宾关系;“编写”修饰“教材”,二者构成定中关系。两句语法关系不同,表达的句义自然不同。

小王搬去了。搬去(述补关系)相当于“搬出去了”,搬去(连动关系)相当于“去搬了”。

E. 语义结构关系:打的是一位年轻人。a.打的是一位年轻人。b.被打的是一位年轻人。

F. 句调:他走了。(陈述,表肯定)他走了?(疑问,表不肯定)

(三)简单应用:句义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1.句子在未进入交际场合之前,只有意义,没有信息。只有进入语境、交际场合之后,它才能传递信息。

2.言语的句子要比语言的句子明确具体甚至丰富得多。

第五章 关于词的分类问题

(一)识记:

1.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不是逻辑概念上的分类。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是说话时词语词组相组合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类别。(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命题、

推理的要素)

2.实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叫它为成分词。

3.虚词:不能充当或者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叫它为非成分词。

(二)领会:

1.根据词的意义给词分类,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词义是词类形成的深刻基础,与词类的划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把它作为分类的标准,更不能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标准。

2.句法功能:如果以句法功能(句子成分)为标准来划分词类,很容易走到词无定类,类无定词的道路上去。(汉语副词只具有一种语法功能--充当状语,《现代汉语法学》p88)

3.形态标志:汉语缺乏狭义形态,有一定的广义形态。

4.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是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它的适应性最大,运用得好,能较好解决问题。

5.汉语的词类系统:九类成分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四类非成分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通常不能跟其它成分词发生特定关系,但它能成句,所以它处于成分词语非成分词之间,是一种特殊的词类。

(三)简单应用:各类词的语法特征。

(四)综合应用:

1.判别词性:

(1)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划分问题(“+”表示能组合;“-”表示不能组合;“→”表示构成)

数量+名词→定中关系(定中短语:由定语和中心语两部分构成,后一部分是中心语,主要由名词充当;前一部分是定语,对中心语起修饰作用。两部分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的直接组合,有的靠助词“的”组合)

不(没)+动、形→状中关系(状中短语:由状语和中心语两部分构成。后一部分是中心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前一部分是状语,对中心语起修饰作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状语和中心语有的直接组合,有的用“地”连接)

不-名→状中关系

数量-动、形→定中关系

把+名词+动词+了→定中关系(“把饭吃了,把衣服脱了”这两个例句是定中关系么)

把-动、形+动词+了→状中关系

根据以上几个框架可以把名词与动词、形容词基本区别开来。

很+形→状中关系

很-动→状中关系

很+心理动词+名词→述宾关系(“很想母亲,很想故乡”这两个例句是述宾关系么)

很+形-名词→述宾关系

形、心理动词+得很→述补关系(“漂亮得很”是述补关系么)

非心理动词-得很→述补关系

根据以上几个框架,基本上可以把动词与形容词区别开来。

“区别词”专司定语职责,它的测试框架如下:

区+名词→定中关系(男同志,女同事)

很、不-区→状中关系

是+区+的→“的”字结构(是男的)

名词-区→主谓关系

形容词与副词的划分,测试框架如下:

形+名词→定中关系

副-名词→定中关系

名词+形→主谓关系

名词-副→主谓关系

形+得很→述补关系(偶然的很,突然的很)

副-得很→述补关系

很+形→状中关系(很偶然,很突然)

很-副→状中关系

通过检验,证明“偶然、突然”是形容词,“忽然、徒然、欣然”是副词。

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划分,测试框架如下:

从+时间名词→介词结构(从刚才,从现在)

从-时间副词→介词结构

时间名词+是......→主谓关系(刚才是九点,现在是十点)

时间副词-是......→主谓关系

通过检验,证明“刚才、现在”属时间名词,“马上、刚刚、曾经、已经”属时间副词

2.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1)这种两可的词不属普遍现象;(2)少数词儿两可,或者说兼类,也不能说成词无定类,类无定词;(4)这少数词儿为什么会产生两可、兼类,里面有什么依据?要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去找。

3.汉语词类分为以下十四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次、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等九类为成分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为非成分词。

4.下面这些词该划归到哪一类?试说明理由。

定期(区别词)共同 拿手 难免 投入 例如 附带 同辈 存心 空前 必然

特殊(“特殊”跟“奇怪”性质相同,前面可加“不,很”,不能加“数量词”,可修饰名词(做定语),又可充当谓语(这种颜色很特殊),不能带宾语,因此是个形容词)

特点(“特点”跟“观点”性质相同,前面可加数量词,不能加“不、很”,可与“把”组成介词结构(把特点指出来),因此是个名词)

特种(“特种”前边不能加“不、很”也不能加数量词,不能充当谓语,只能修饰名词,做专职定语(特种兵、特种工艺),因此是个区别词)

第六章 关于主宾语问题

(一)识记:1.主语:在正常情况下,主语是位于一个句子的前半部的陈述对象。一般回答“谁”、“什么”的问题。往往由名词、数量词或代名词充当,但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在表状态、描写、评议、领有和存在、消失的句子里,也可以回答“哪

里”的问题,即空间词(包括处所名词、方位词、方位结构等)也可以充当主语。在表判断、、描写、评议、领有、消失的句子里,还可以回答“何时”的问题,即时间名词也可以充当主语。主语,从语义上看,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与事、结果、描述对象、判断对象、评议对象等。主语是对谓语来说的,它们二者是句子的对立统一体,没主语也就无所谓谓语,没谓语就无所谓主语。

2.谓语:在正常情况下,谓语往往位于句子的后半部(即主语之后)的陈述词语,是用来陈述主语“是什么”、“做什么”的。一般由动词、形容词、疑问代词或谓词性词组充当。但在说明年龄、籍贯的句子里,也可以由数量词、名词充当,有时候又可由主谓词组充当。

3.宾语:在正常情况下,宾语是位于谓语动词(即述语)后边,为这谓语动词所支配、涉及的对象,一般回答“谁”、“什么”的问题,往往由名词、代名词、数量词充当,但也可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有时候也可回答“哪里”、“何时”的问题,即可由空间词或时间名词充当。宾语从语义上看,也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与事、结果、存现消失对象、判断者等等。宾语是对述语来说的,它们二者是述宾结构中的对立统一体。没述语,就没宾语;没宾语,也就没述语。

(二)领会:1.主、宾语的划分不能以意义为标准:语法结构跟语义结构关系不是一回事。主宾语结构属于语法结构的关系问题,施事受事属于语义结构关系问题。二者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2. 主、宾语的划分不能纯粹以词序为标准:纯粹从形式出发,把词序看作划分主宾语的唯一根据,而忽视了语法意义关系,也是不妥当的,这样就无法全面的、妥善地处理好复杂的汉语句法结构。

3.把意义与词序结合起来划分主、宾语也行不通:这里指的意义并不是与语法形式相对应的语法关系上的意义,而仍然是指语义上的或逻辑上的施受关系,这种语义上的“意义”跟语法形式上的次序是根本谈不上统一与结合的,由于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术语。

4.应该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划分主、宾语:即从语法运动本身,如哪一类词与哪一类词以何种方式相结合从而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关系上去进行划分。哪一类词与哪一类词(或词组)相结合,并以何种方式(语法手段包括词序、虚词、停顿、重音、层次等等)相结合--这就是句法的语法形式,也叫句法形式;相结合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构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定中关系等等--这就是句法的语法意义,也叫句法意义。这里指的语法意义是被包含在语法形式里的,是语法形式的对立物,它跟语法形式统一在句法结构里,离开了语法形式它就不复存在,语法形式如果不包含一定的语法意义也就成为了没有任何作用的空壳。可见句法结构就是句法形式与句法意义的对立的统一体。

5.主、宾语划分的事实分析:

(1)主语:在正常情况下,主语是位于一个句子的前半部分的陈述对象。一般回答“谁”、“什么”的问题。往往由名词、数量词或代名词充当,但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在表状态、描写、评议、领有和存在、消失的句子里,也可以回答“哪里”的问题,即空间词(包括处所名词、方位词、方位结构等)也可以充当主语。在表状态、描写、评议、领有、消失的句子里,还可以回答“何时”的问题,即时间名词也可以做主语。主语,从语义上看,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与事、结果、描述对象、判断对象、评议对象等。

(2)谓语:在正常情况下,谓语往往位于句子的后半部(即主语之后)的陈述词语,是用来陈述主语“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的。一般由动词、形容词、疑问代

词或谓词性词组充当,但在说明年龄、籍贯的句子里,也可以由数量词、名词充当,有时候又可由主谓词组充当。主语是对谓语来说的,它们二者是句子的对立统一体,没主语也就无所谓谓语,没谓语也就无所谓主语。

(3)宾语:在正常情况下,宾语是位于谓语动词(即述语)后边为这谓语动词所支配、涉及的对象,一般回答“谁”、“什么”的问题,往往由名词、代名词、数量词充当,但也可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有时候也可回答“哪里”、“何时”的问题,即可由空间词或时间名词充当。宾语从语义上看,也可以是受事、施事、与事、工具、结果、存现消失对象、判断者等等。宾语是对于述语来说的,它们二者是述宾结构中的对立统一体。没述语,就没宾语;没宾语,也就没述语。

(4)主语是对谓语来说的,主谓才处在一个平面上,主语后边一定有谓语,可不一定有宾语;宾语前边一定有述语,可不一定有主语。可见,主、宾并非同一层次上的两个成分。

(三)综合应用:

1.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主、宾语。

2.空间词和时间名词在动词谓语句里能否充当主语?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充当主语?试分别举例说明。

可以充当主语。属表出现消失义的句子,谓语前面的空间词、时间名词都可以做主语。如:店里走了一帮客人。 家里来了几位老师。 明早有两位贵宾来参观。 早晨又死了一个人。

第七章 关于层次分析法及有关问题

(一)识记:

1.扩展:两个语法形式s1和s2,如果s2不比s1短(即s2所包含的词的数目大于或等于s1所包含的词的数目),而且s2和s1的功能相同,就可以说s2是s1的扩张式。

扩展一般是更迭性的,即原型里的某一语法形式被一个包含它的新的语法形式所替换,从而构成长度超过原型的扩展式。

2.替换:在特定的语境里,一个语法形式可用另一个较简单或较复杂的语法形式进行替换,替换后整个组合的结构和功能不变。替换分等量替换和不等量替换。不等量替换分超量替换和差量替换。

扩展实际上指的就是等量替换和超量替换。

紧缩实际上就是差量替换。

3.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句子的内部结构,是分层次的组织起来的,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本质属性。

4.层次分析法:即直接成分分析法,是为了真实地反映语言结构的这种层次而产生的,就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言片断(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的一种方法。(语法形式是由具体的语言格式里分析出来的成分或组合,语法形式总是反映内容而可以自立的)

5.广义同构:两个语法形式其基本结构相同的话,就可以看作广义同构。如:A三位

学生 B五本新书 A与B都是名词性偏正结构,即同功能,可以把B看作是A事物扩展式。两个语言片段A和B,如果B是A的扩展式,而且B的直接成分也都是A里的相对应的直接成分的扩展式,就把AB看作广义同构,广义同构是指基本结构相同。

所谓广义同构,只要求两个语法形式本身的功能相同,以及它们初次切分出来的两个直接成分的功能一一对应。至于被切分出来的各个直接成分本身的内部结构如何,则不必考虑。

6.狭义同构:要求两个语法形式长度相同,词的排列次序相同,且词类一一对应,层次构造也相同,相对应的语法形式的功能也相同。即要求功能与层次全面相对应。如:“印好了三本教材”和“砸坏过三张椅子”。

(二)领会:

1.层次分析的原则:功能原则、意义原则、结构原则:

a.从结构上看,切分出来的每一个直接成分,应成为结构体,有意义,能自立。b.从功能上看,切分出来的两个(或几个)直接成分应能相互组合,即为语法规则所允许。c.从意义上看,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相互搭配后构成的意义要跟整个语段(组合)的愿意相符,即不歪曲或改变愿意。

2.层次分析法对特殊结构的处理。

(三)简单应用:

1.汉语中句法结构的具体类型:

2.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各自的优缺点。

(1)中心词分析法:又叫传统分析法或六大成分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以切分、说明句子内部大小组合层次为目的。

(四)综合应用:

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具体句法结构。

2.层次分析法以二分为主,也不排斥多分,该二分还是多分取决于语段内部的组合层次。如:来/不/及 乱/七/八/糟

3.连动结构:即一个语段里包含有多个连续发生的动作(开门上街买菜),或前边是动作后边跟着一个状态的结构(看了很高兴)。如:飞快的/打开门跑出去 紧紧地靠着榕树/睡着了 开门/进去/拿衣服

4.兼语结构:即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如:叫小孔写 派小孔参加 请小孔作报告 找她帮忙

5.双宾语结构:就是一个动词后边带上一个间接宾语(往往为与事)和一个直接宾语(往往为受事)。如:给他/书 送他钱 问你一个问题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欠他一百元

6.非连续结构:一个语段中的两个直接成分之间,插入另一个不跟这两个直接成分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直接关系的成分,从而使这两个直接成分隔离开来,这种结构就称为“非连续结构”。插入去的那个成分就叫做隔开成分。如:他这条裤子我看太宽了 这种药据说

有副作用 这事儿估计难解决 扶起老太太来 说不出一句话来 买回一个球来 对你不住 比他不过 瞧你不起

第八章 关于句式的变换问题

(一)识记:

1.句式变换:所谓句式变换,这里指的是同义变换。所谓同义,并不是说句义完全相等,只能是相同或相当而已。所谓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

S1 S2

我吃完了菜 我把菜吃完了

我不喝酒了 酒,我不喝了

一般说来,形成不同格式的同义句由下列几个因素造成:(1)两种句式的成分词相同(2)成分词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3)必要时,非成分词可以有所增减(4)两种不同句式表达出来的句义相同或相当,但句义重点或强调点、说明点有所不同。

2.同一性原则:是指具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子相对应的实词或实词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变换前后的句子中相应成分及其语义关系的一致性非常重要。有的变换表面上似乎可以成立,但变换后句义变了,就说明这种变换不符合同一性原则。

3.平行性原则:(1)变换以前与变换以后,竖行的句子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意关系上一致(2)每一横行左右两边的句子在低层次的语义关系上一致(3)所有横行两边左右的句子,高层次的语义关系相同或者差别一致。

(二)领会:

1.同一性原则的具体内容:变换前后的句子相对应成分及其语义关系一致性非常重要。有的变换表面上似乎可以成立,但变换后句义变了,就说明这种变换不符合同一性原则,实际上不能成立。如:

错车了→车错了

他补了一条毛巾→补了他一条毛巾

水在沟里流着→水流在沟里

在盆里捞汤圆→汤圆捞在盆里

2.平行性原则的具体内容:

3.句式变换的具体条件

4.变换分析的作用:

(三)综合应用:

1.用变换分析进行句法结构。

2.变换前后句子的基本语义结构维持不变,是一种变换关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

第九章 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一)识记:

1.语法结构:语法是一种语言中词语之间相互组合的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语法结构是一个富有规律性的非常复杂的组织系统,它包括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两个方面。结构方式是就它的组织形式而言,结构关系是就这组织形式所包含的语法意义而言。

如“名词+动词+名词”这一结构方式,把符合说话习惯的词语填进去,往往构成“主语+述语+宾语”的结构关系。水牛吃草。小敏编写教材。

2.语义结构:就是从语义角度出发,看组成句子时,事物与事物之间或成分与成分之间所构成的语义属性。语义结构也包括结构方式与结构关系两个方面。结构方式指成分所指的排列方式。结构关系指成分所指之间的结合关系。比如语法上的“动词+名词”,从语义上看就是“动作行为+事物”,“动词+名词”从语法上看往往产生述宾(动宾)关系。但从语义结构上看“动作行为+事物”却可以产生多种语义关系:

打人 动作行为+受事 游蛙泳 动作方式+方式

写信 动作行为+结果 写钢笔 动作方式+工具

来了客人 动作行为+施事 晒太阳 动作方式+来源

(这房子)朝南 动作行为+方向 刷灰水 动作方式+材料

吃食堂 动作行为+处所 刻“沁园春” 动作行为+内容

比如: 小王 送给 我 一本 杂志

从语法关系上看是 主语 + 述语 + 近宾语 + 定语 + 远宾语

从语义关系上看是 施事 + 行为 + 与事 + 数量 + 受事

3.零向谓词:是指不能与施事格组合的谓词,语法上往往是无主句。如:下雨了。刮风了。立秋了。

4.单向谓词:是指要与施事格组合,但不与受事格、与事格组合的谓词。例如由汉语的“走、飞、散步、休息、睡觉、失业、蹓跶、跑步、病、死、劳动、、游泳”等组成的句子,在语法上它们往往是不及物动词。

5.双向谓词:是指既要与施事格组合又要与受事格组合,但不和与事格组合的谓词。例如汉语里的“打、骂、爱、恨、赞成、反对、拥护、支持、发明、创造、制造、编写”等,这些词在语法上是及物动词。

6.三向谓词:是指既要与施事格、受事格、与事格三者同时组合的谓词。如“给、送、给予、借(借出或借入)、赠、赠送、献、奉献、献给、还、介绍、租、让、欠、问、告诉、通知”等。这类谓词不多,属封闭性的,往往反映社会中甲方对乙方所发生的某种行为。甲乙双方通常是人、团体、机构或国家,行为的对象往往是事物。

7.动态义;是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情况的。动态义从不同角度出发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意志动态义与非意志动态义:

a.意志动态义:是指句子的动作行为是施事主体自主发出的。例如:

他正在写着信。

小刘编着一本教材。

b.非意志动态义:是指句子的动作行为非施事主体自主发出的,即非自觉的动作行为。例如:

小张醒了。(“醒了”并非施事者“小张”主观意志所致)

河水结了冰了。

木棉树掉叶了。

(2)位移动态义和非位移动态义:

a.位移动态义:是由表位置移动的动词,即有(+位移)语义特征的动词,如“流、走、爬、跑、飞、搬、移、送、离开、到”等构成。这种句义,除了要有表位移的动词外,还必须具有表源点或终点的名词项,或者同时具有表源点与终点的名词项一起来构成的。例如:

他离开了中大。(位移动词 源点)

他搬迁到了中山二路。(位移动词 终点)

他从中大搬迁到了中山二路。(源点 位移动词 终点)

(注意上述例句又是意志动态义,是兼义句)

b.非位移动态义:是由不具(+位移)语义特征的动词(如:穿、坐、躺、站、看、写)或者虽是由具有(+位移)语义特征的动词,但不具源点、终点名词项的句式构成的。例如:

小孙站在门口。

小叶在床上躺下。

一曲清水在沟里缓缓的流着。

(3)现实动态义和非现实动态义:从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是否已经实现来看,动态句的语义可分为现实动态义和非现实动态义。例如:

我知道小李考上了大学。(现实动态义)

我希望小李考上了大学。(非现实动态义)

8.静态义:表示人或事物所处的一种状态。两相比较动态义着重于“动”,说明动作

行为过程的持续;静态义着重于“态”说明处于或停留于某种状态或这种状态的延续。例如:

他死了。(动态义)

他死了两年了。(静态义)

静态义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结果静态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后产生的一种结果。这种句子虽是由动词充当,但句义表达的不是说明动作行为活动的持续过程。而是说明它的结果。例如:

饭煮糊了。

衣服穿破了。

木板桥震坏了。

(2)存在静态义:在语义上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状态,可以单纯表示某事物在某处“存在”,例如:

墙上有许多花衣裳。

门楼上有不少彩灯。

门楼上装着不少彩灯。

台上坐着团。(存在静态句)

团在台上坐着。(意志动态句)

团坐在台上。(意志动态句)

(3)习性静态义:表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在数量、性质、形态等方面的习性的,多数由形容词来表达,具有习性静态义。例如:

这种玫瑰花很好。

这种玫瑰花很多。

这种玫瑰花是紫红色的。

(4)关系静态义:有些句子只是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示行为活动,具有关系静态义。例如: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同一关系)

上海是一个大城市。(类属关系)

上海比广州大。(比较关系)

一间房子住十个人。(倚变关系:即表数量倚变,一间房子住十个人,两间房子就住二十个人)

9.语义指向。

(二)领会:

1.语义格的具体类型:

2.谓词的项分类:句子是具体语言信息的载体,它具有表述性,是说话的基本表达单位。要表述什么,自然句子里必须有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谓词。如果谓词里是个动词的话,那么该句子的表述自然地就以谓词为中心,前后联系与该谓词相关联的表对象的名词性成分而构成。把这些与谓词发生关系的名词性成分称为“项”,也有人叫“论元”。

项的种类:句子中与谓词相关联的项,组合后往往产生一种语义关系,有人就把这种关系称为“格”。

(1)施事格: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状态的主体。

小鸟飞了。

玻璃窗被小王打破了。

书我不念了。

(2)受事格:动作行为的承受着。

他打小孩。

花瓶摔破了。

自行车砸坏了。

(3)与事格: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老李送她一幅画

老李给女儿买了条裙子。

他们正献身于四化。

其它还有工具格、方位格、时间格、目的各、方式格、原因格、内容格、来源格、材料格、致使格、价值格、条件格、伴随格、关联格

3.与句式相关的语义类别:

(1)动态义: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情况的。

小王正在穿着西装。

那篇论文已经写了半年,还没写完。

这本小说他看过三天了,再看一天就行了。

意志动态义:句子的动作行为是施事主体自主发出的。如:

他正在写信。

小刘编着一本教材。

非意志动态义:句子的动作行为非施事主体自主发出的,即非自觉的行为。如:

小章醒了。

河水结了冰了。

木棉树掉叶了。

位移动态义:是由表位置移动的动词,即有(+位移)语义特征的动词,如”流、走、爬、跑“等构成的。这种句义,除了要有表位移的动词外,还必须具有表源点或终点的名词项,或者同时具有表源点与终点的名词项一起来构成的。如:

他离开了中大。

他搬迁到了中山二路。

他从中大搬迁到了中山二路。

他把新衣服送给了小张。

非位移动态义:由不具(+位移)语义特征的动词(如:穿、坐、躺、站、看、写)或者是由具有(+位移)的动词,但不具源点、终点名词项的句式构成的。如:

小孙站在门口。

小叶在床上躺下。

一曲清水在河里缓缓地流着。

现实动态义和非现实动态义:从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是否已经实现来看,动态句的语义可分现实动态义和非现实动态义。如:

我知道小李考上了大学。(现实动态句)

我希望小李考上了大学。(非现实动态句)

(2)静态义:表示人或事物所处的一种状态。如:

小王穿着西装,挺神气的。

那篇论文写了半年了,还没送去发表。

这本小说他看过三年了,具体内容记不清楚了。

结果静态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如:

饭煮糊了。

衣服穿破了。

木板桥震坏了。

画儿在墙上贴着呢。

画儿贴在墙上呢。

存在静态义:在语义上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状态,可以单纯表示某事物在某处“存在”。如:

墙上有许多花衣裳。

门楼上有不少彩灯。

门楼上装着不少彩灯。

注意区别:

台上坐着团。(存在静态句,n的存在方式)语义重点是“团”,全句说明台上有什么“坐着”说明存在方式。

团坐在台上。(意志动态句,n所在位置)语义重点是“在台上”,这种句式着重表达人物行为变化的位置,属意志动态句。

团在台上坐着。(意志动态句,n的行为状态)语义重点是“坐着”这种句式着重表达事物行为变化的方式,属意志动态句。

习性静态义:这种句子是表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在数量、性质、形态等方面的习性的,多数由形容词来表达,具有习性静态义。如:

这种玫瑰花很好。

这种玫瑰花很多。

这种玫瑰花是紫色的。

关系静态义:有些句子只是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表行为活动,具有关系静态义。如: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同一关系)

上海是一个大城市。(类属关系)

上海比广州大。(比较关系)

4.补语语义指向的具体类型:补语的语义指向,从语法结构上看,补语是谓语中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补成分,跟它所补充的动词形容词发生关系。但从语义关系上看,补语在不同句式中有不同的语义指向:它可能指向主语,也可能指向宾语,还可能还可能指向其它成分或整个主述宾格式。此外,补语指向的主语或宾语,既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还可能非施非受,情况相当复杂。例如:

(1)前指主语

他喝醉了酒,一倒在床上就睡着了。(主语是谓语动词所指行为的施事,同时又是补语的描述对象)

我伤已经好了,再闲就闲疯了。(主语既是谓语形容词“闲”描述的对象,又是补语“疯”描述的对象)

这个字写错了。(主语是“写”的受事,又是补语“错”描述的对象)

三叔被他气走了。(主语是谓语“气”的受事,又是补语“走”的施事)

(2)后指宾语

小王勒紧裤带。(裤带-紧,宾补之间语义关系是描述对象与形状)

他喜欢踢球,一个月踢坏了三双鞋。(三双鞋-坏,宾补之间语义关系是描述对象与形状)

风刮倒了大树。(大树-倒,宾补之间语义关系是施事与行为)

老张忙丢了雨伞。(雨伞-丢,宾补之间语义关系是行为与受事)

他们一起走进课堂。(进-课堂,宾补之间语义关系是行为方向与处所)

(3)前指介宾

保姆把衣服晾干了。(衣服-干,描述对象与形状关系)

小王把他骂哭了。(他-哭,施事与行为关系)

他把饭煮熟了。(饭-熟,描述对象与形状关系)

(4)指向未出现的施事

这种酒喝不醉的。

这种饼一块就能吃饱。

新式西装穿不惯。

(5)主宾共指

我答对三道题。

他记错了通信地址。

(6)与介宾和宾语同时发生关系

小江把床单叠成了三角形。

大家把小李选作代表。

(7)指向整个“主+述+宾”结构

他们踢完了球。(他们踢球-完了)

老何值完班了。(老何值班-完了)

5.状语语义指向的具体类型:状语的语义指向,状语从结构上看是处在谓词(动词、形容词)前边来修饰谓词的,但从语义关系上看,有些与语法结构相适应,语义顺向后指;有时却与语法结构不相适应,语义逆向前指。所指对象、范围也不完全一样。

(1)前指主语

全村的人都夸他是个好青年。

初三一班的学生全来了。

老宋神采奕奕地站在那里。

狗腿子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走。

他的整个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十年的岁月里度过的。

那几本书我们也买到了。

(2)顺向后指主语或宾语

别人都赞成,就他起来反对。(“就”后指主语“他”限定范围,表示排除“他”所指以外的人)

几乎每个人都投老何的票。(“几乎”后指主语“每个人”)

他圆圆地画了一个圈。(“圆圆”后指宾语“圈”)

老梁给他整整苦干了五年,却没拿到一分钱。(“整整”后指宾语“五年”)

他白白干了三年。(“白白”后指整个述宾结构“干了三年”,这与语法结构完全相对应)

几个人有滋有味地蹲在路边和豆腐脑儿。(“有滋有味”后指述宾结构“喝豆腐脑儿”,

6.定语语义指向的具体类型:定语的语义指向,定语从语法结构上看是修饰后边名词性的成分,但从语义结构上看,其内部情况则多样复杂。如:

(1)直接后指中心名词

我买了很厚的书。

牛皮鞋找到了。

(2)间接后指中心名词

我倒了一满杯米酒。

他写了一厚册书。

(3)直接后指量词

他买了一大碗汤。

我要了三圆勺白糖。

他倒了一小杯红茶。

(4)指向前后整个成分短语

这里有一长排椅子。(“长”语义上修饰“一排椅子”)

那边有一直行树。(“直”语义上修饰“一行树”)

(5)指向整个述宾结构

走了一大段冤枉路。(“冤枉”从语法结构上看是宾词“路”的修饰语,但从语义上看,却是指向整个述宾结构的:走了一大段路-很冤枉)

(三)简单应用: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的关系。

语法结构是一个富有规律性的非常复杂的组织系统,它包括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这两个方面。结构方式是就它的组织形式而言;结构关系是就这些组织形式所包含的语法意义而言。如“名词+动词+名词”这一结构方式把符合说话习惯的词语填进去往往构成为“主语+述语+宾语”的结构关系。

1.语义对语法结构的决定性

2.语法结构对语义的强制性

3.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4.只有把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才能使语法研究推向深入。

(四)综合应用:1.分析语义格;2.分析动词的项;3.分析定语、状语、补语的语义指向。

第十章 关于歧义句

(一)识记:

1.歧义句:在汉语里往往存在这种情况,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多种理解,即它含的意义不止一个,把此种现象叫歧义句。

2.多语义词语:

(二)领会:

1.歧义句的类型:

(1)层次组合不同造成的歧义句:

v1 + n1 + 的 + n2

劝说 小明 的 老师

并不是任何一个动词代入v1,或任何一个名词代入n1或n2,都可以组成歧义句,v1必须是能支配涉及n1和n2的及物动词。反过来说,n1和n2都必须是能承受v1支配涉及的人物名词才会产生歧义。

(2)语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句

v1 + v2 + n

需要 进口 机器

并不是每一个动词代入v1或v2,任何一个名词代入n,就可造成歧义,关键在于v1必须能带述宾结构作宾语,v2既可以修饰后边的事物名词,又可支配涉及后边的事物名词,才有可能相搭配,而成为歧义的片段。

(3)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句

妹妹做姐姐的工作

2.形成语义结构歧义的因素:

歧义格式是产生歧义的基础,它为歧义的存在提供了前提。此外,在句式里其关键作用的组成成分--名词、动词或其它词类等自身的性质、义类也是构成歧义的重要因素。

3.语义结构歧义的表层形式特征。

(三)简单应用: 分化歧义句。

(四)综合应用:运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结构分析的分析方法分析有歧义的语言结构。

第十一章 如何学习写作语文

一、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写作语文的基本知识,并进行具体写作。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综合应用

2.写作语法学术论文:

(1)如何选题 a.要有所得 b.要小题大作

(2)如何收集资料 a.要从典范性的著作中去收集 b.要学会做卡片 c.要有敏感性 d.要手勤

(3)如何分析、归类和提炼观点 a.材料要精选 b.分类标准要统一 c.观点要前后一致,自圆其说 d.分清一般现象和特殊现象,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e.在分析归类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动脑筋、深入比较、观察入微

(4)如何写作 a.演绎法 b.归纳法

(5)如何修改 a.好戏在多磨 b.认识有待逐步深入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属于区别词的是(B) A.首领 B.首要 C.西方 D.西裤

2.《中国文法要略》的作者是(C) A.王力 B.朱德熙 C.吕叔湘 D.黎锦熙

3.“同意休息”是( ) A.定中词组 B.状中词组 C.述宾词组 D.述补词组

二、多项选择题

1.层次切分的依据是(ACD)A.结构 B.形式 C.功能 D.意义 E.组合

2.下列句法结构中,含有与事成分的是( ) A.我帮他把信寄走了 B.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C.那本书我给了小王 D.我在哪儿见过他 E.我们曾在一个厂子当过车工

三、名词解释题

1.双向谓词:是指既要与施事格组合又要与受事格组合,但不和与事格组合的谓词。例如汉语里的“打、骂、爱、恨、赞成、反对、拥护、支持、发明、创造、制造、编写”等,这些词在语法上是及物动词。

2.歧义句:在汉语里往往存在这种情况,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多种理解,即它含的意义不止一个,把此种现象叫歧义句。

四、分析题

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并指出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

a.他在图书馆买了两本书

b.世界珍贵稀有动物熊猫的故乡中国

2.指出下列句子中定语的语义指向

a.坐了两次冤枉牢:“冤枉”从语法结构上看是宾词“牢”的修饰语;但从语义上看,却是指向整个述宾结构的,坐了两次牢--冤枉。

b.喝了一满杯牛奶:直接后指中心名词“牛奶”。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句式变换理论的意义。

(1)区别狭义结构

(2)分化歧义句

(3)深化语法研究

2.试论述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1)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

(2)二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3)研究语法时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层次分析的原则。

(1)结构

(2)功能

(3)意义

2.举例说明划分现代汉语词类的标准.

(1)意义:认为词义是词类形成的深刻基础,与词类的划分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不能作为分类的标准,更不能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标准。

(2)句法功能:区分实词和虚词上,句法功能也具有很大作用。

(3)形态标志:汉语缺乏狭义形态,有一点如重叠、变调、轻音、儿化等,但既不典型,也没普遍性,在划分此类上虽可利用,但起不了大的作用。汉语有一定的广义形态,如构词法的前缀、后缀、中缀等,可以用它来解决一部分词的分类问题。但由于缺乏普遍性,大部分双音节词由词根复合构成的,没有什么前缀后缀等形式标志,因而它对解决所有词的分类问题仍然起了主要作用。

(4)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对于汉语来说,词与词的组合能力,看来是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它的适应性大,运用得好,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短语的结构类型

词和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是划分短语不同结构类别的依据。 根据短语内部词和词的结构关系,短语可以分为以下12类。

(一)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例如:我们走 这好极了 祖国伟大 群众拥护 大家身体健康

廉洁最重要 劳动很辛苦 今天星期二 鲁迅绍兴人 汽车三辆

(二)定中短语:由定语和中心语两部分构成,后一部分是中心语,主要由名词充当;前一部分是定语,对中心语起修饰作用。两部分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的直接组合,有的靠助词“的”组合。

例如:一件衬衣 第五中学 精神文明 教室南面 房子里面 我们的理由 美丽的校园

(三)状中短语:由状语和中心语两部分构成。后一部分是中心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前一部分是状语,对中心语起修饰作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状语和中心语有的直接组合,有的用“地”连接。

例如:热烈讨论 明天回去 十分想念 非常漂亮 很好 明确地说 潇洒地走 认真地研究

定中短语与状中短语的区别:

(1)定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由名词充当,状中短语的中心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2)定中短语常用结构助词“的”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状中短语常用结构助词“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四)述宾短语:由述语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述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后一部分是宾语,是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多由名词充当,有少数宾语由动词充当。述语和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讨论问题 学习技术 打扫房间 是王老师 看电影

予以指导 谢绝参观 讨厌虚伪 购买一斤 死于战乱

(五)述补短语: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述语,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后一部分是补语,对述语加以补充说明。两部分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述语和补语之间有时用“得”连接。

例如:跑得快 好得很 劳动一天 跳了起来 说不清楚 坏透了 伤心极了 高兴得很 热得早

述宾短语和述补短语的区别:

(1)述宾短语的述语是动词充当的,述补短语的述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如果述语是形容词,肯定是述补短语。

(2)宾语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补语主要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3)述语和宾语直接组合,述语和补语在很多情况下要靠结构助词“得”来连接。

(4)述语、宾语之间和述语、补语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都不同。

(六)联合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部分组成,或是名词并列,或是动词并列,或是形容词并列。各个部分之间有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联合短语的成分有的直接组合,有的靠连词连接,有的成

分之间用标点隔开。

例如:报纸杂志 贯彻落实 伟大光荣 今天或明天 又唱又跳 轻松而愉快 我和你

(七)连述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述语组成,述语是由动词、述宾短语、述补短语或状中短语充当的。各个述语之间没有偏正、联合、述宾、述补等关系,也没有语音停顿和关联词语。连述短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几个述语隐含的施事相同,是同一个施事连续发出的动作行为,通常叫做连动式。

例如:出门看看 抬着走上车 坐下倒杯茶喝 没有时间去 拿钱上街买东西 摸过去潜伏下来 有信心夺取比赛的冠军

一种是两个述语之间的成分,既是前一个述语的受事,又是后一个述语的施事,这个成分兼做宾语和主语,称之为兼语,通常称这种短语叫兼语式。

例如:请她看电影 命令你们去 称他为朋友 选他当班长 让律师辩护 叫你立刻赶到学校报到 有个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连述短语与联合短语的区别:

(1)从结构成分性质看,连述短语的各个成分都是动词性的,联合短语的成分既有名词,又有动词、形容词。

(2)从组合特点看,连述短语各个成分是直接组合,联合短语各个成分的组合可以用连词连接;

(3)连述短语各个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联合短语各个成分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可以用标点隔开;

(4)连述短语各个成分之间没有并列关系,联合短语各个成分的关系是并列的。

(八)同位短语:同位短语的各个成分之间相互指称,各个成分指称的是同一个事物。

例如: 我们自己 雷锋同志 首都北京 厂长老李 婆媳俩《家》的作者巴金 农民企业家李宾科 学为人民服务这种思想

同位短语和联合短语的区别:

(1)从结构成分性质看,同位短语的各个成分都是名词性的,联合短语各个成分不限于名词性成分;(2)从语义关系看,同位短语各个成分所指称的对象是同一关系,联合短语的各个成分所指称的是不同对象。

(九)方位短语:由词或短语和方位词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其他词语,后一部分是方位词,二者之间不能插入结构助词“的”。方位词是这类短语的标志。

例如: 太空中 房间里 村子外 长江以南 长城之北 脸上 中秋节前后 三天以前 节日之后 方圆百里以内

(十)量词短语:由数词、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与量词组成。前一部分是数词、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后一部分是量词。量词是这类短语的标志。

例如: 一条 三块 这把 那张 哪次 十架次 两遍 一趟 这一下 那几个

(十一)介词短语:由介词和名词、代词或其他一些词语组成,介词位于整个短语的前面,是这类短语的标志。介词短语多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或引出施事、受事。

例如: 从现在 在车上 按规定 把苹果 对这个问题 被同学们 关于教科书 沿着铁路 为了人民的利益

(十二)的字短语:由助词“的”和名词、动词、代词或形容词等组成。“的”位于这些词的后面,是这类短语的标志。“的”字短语的作用是指称事物。

例如:红色的 先进的 研究的 刚买的 我们的 别人的 塑料的 单位的 穿西装的 来开会的 北京来的 看仓库的

《现代汉语语法学》(傅雨贤)复习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orldimag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