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娱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瓷器鉴定汇总表(明清)

瓷器鉴定汇总表(明清)

来源:世娱网
 瓷器鉴定汇总表

年代 阶段 时期 概况 胎 明代 早期 (1368—13年) 洪武(1368-1398年) 1、 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形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 胎体:较清代厚重。(1)永乐、宣德净里;其他时期内壁不平,有凹凸感(2)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明显,正德以后胎体接痕特别显露(3)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的现象(黄溢)(4)胎质细腻坚硬,但不及清代康熙 官窑:瓷化程度较高,坚硬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因火力不足,有类似爆浆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釉色 釉面呈青白色。民窑因冶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官窑较民窑白润肥厚,有的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 特点 造型 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类似元)。官窑创新。 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 花纹 年款 与同时期的共同点 与同时期的差异 鉴定要点 民窑器 心,多草书“福”、“寿”字,主题纹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 建文(1399—1402年) 永乐(1403—1424 胎体比宣德要轻薄,修胎工整;腹部胎体接痕不明显。 青花瓷:釉呈青白色,有的已呈洁白色,釉面大都平滑光润,肥大件器皿较少,圈足矮浅;盘、碗底心略微内凹缠枝莲较官窑元代,花器上大而叶小 书写帝王 器里很规矩(净里) 1、器型清秀、圆润、灵巧,含外来色彩造型2、胎土淘炼精年) 3、 釉面:釉质肥润、滋润。(1)除宣德、成化、弘治、正德的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亮青釉)(2)釉面大多均净,少有桔皮纹(宣德另论)(3)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4)釉质凝厚,偶见缩釉裂斑 4、 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而潇洒。(1)龙文状多凶猛,一般为比目眼,猪形嘴,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三、四、五爪不等;晚期有苍老之态(2)前期所绘凤纹与元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较宣德胎薄体轻,器形规整,大器的细砂底,有光滑温润之感。 (1)厚胎:细润而坚硬,较宣德、康熙则莹润有余而坚硬不足(2)薄胎:器体玲珑、规整、细腻轻薄(3)松质浆胎:胎色微黄、结烧不足,一般开片较小,弹其声沙哑(4)脱胎: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卵幕”,迎光透视,红润光泽 厚晶亮 黄釉地绿彩:此时新创的彩器品种,唯有永乐、宣德时龙身凸起于釉面 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宣德普遍存在的桔皮纹 甜白釉“奶白”“甜白”(填白:本是一种工艺,即于红、蓝等一色釉地上刻留花纹后填入白釉),真品反不如仿品的纹饰、款字清晰,釉表面微显灰暗之色 白釉特点:(1)迎光透视,胎釉呈肉红或粉红色(2)在器物外凸;大盘砂底细密,足墙外直内坡,偶见火石红斑。 器形整体纤细 压手杯为明代瓷器的杰作,器里中心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最早赝品见于万历时期。 年号款识,始于永乐,多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落笔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永乐纤细,宣德粗放;永乐无款,宣德常写款于腹部上端;永乐体轻,宣德体重;永乐足矮,宣德足高 不论薄釉厚釉,永乐白釉都迎光透视,胎釉呈肉红或粉红细,胎体轻重适度,尤以白砂底之温润细腻而著称。接痕微露,不及元代、明初明显3、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器底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匀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梢闪青色4、常用海水、卷草、缠枝莲、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莲瓣、洋莲、暗龙。青花纹线条纤细、清晰,风格潇洒;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红彩鲜艳5、所用“苏泥勃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晕散,形成浓重代一样,颈部无发毛(3)龙、狮等兽身上多带火焰纹(4)含宗教内容的纹饰较流行 5、 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1)永乐、宣德大盘,均为质地细腻、光滑温润的白砂底;成化底呈糊米状(2)明代早期和晚期民窑圆器足底,常有塌底、粘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 6、 款识:(1)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署款(2)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款外,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灰、白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 影青:明初不多见,至永乐才崭露头角。胎体玲珑,透影性强,釉质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布于釉中;釉面虽青,却很浅淡,可分浓重与淡雅;制作精细,较宋、元更为上乘 冬青釉:创新品种,“仿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玻璃质感强,口边釉色;清代仿品显青色透亮 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凹凸不平状6、足外撇,接口处印弦纹一周;器心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7、官窑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识,始于永乐,多为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落笔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其余多为楷书款,且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3)一般格式为“大明XX年制”;宣德、正德、嘉靖有少数写“造”字款识 洪熙(1425—1425年) 宣德(1426—1435年) 薄处闪白 鲜红釉:永乐最负盛名,完全改变前时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釉色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 黑釉:创新品种 (1)瓷土淘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永乐较之坚硬不足。同等大小,宣德较永乐为重。(2)大器多厚胎,底为无釉的砂底,处理光滑自然,无旋痕,常有火石红(1)苏泥勃青料:发色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色闪黑蓝或深蓝者,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之黑褐色结晶斑,深深凹陷于胎骨之中(2)国产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敦厚凝重,无论大件小品,制作均甚精致,即使器大也不觉钝重笨拙 常用印、 刻、划、雕、锥拱、绘画 凤麟璧永乐略 (1)青花器器壁多绘缠枝花、海水龙、海兽、 器里很规矩(净里),宣德、成化多于器口沿下横写款识;弘治以后写于1、造型凝重浑厚2、胎质细腻,多细砂底,接痕少见,较永乐,胎体显厚重、坚致3、桔皮纹,釉面呈亮青色,前期与后期稍白,中期为青白色4、纹饰粗重豪放,笔法苍劲斑(3)胎体分段横接,处理虽较好,但仍能看出(4)浆胎胎质疏松、色黄,胎体开白色片纹,断面有烧结不透,发声沙哑 定,时有流散走釉,特别是浅色的青花色料常与釉面混淆,致使纹饰模糊不清(3)苏泥勃青料与国产料合用:发色明快,浓重与淡雅参差相间(4)晚期青花色调显特别浓黑,有凝聚斑点;而色调灰暗的,则少结晶斑,釉面较为白润平滑 1、黄釉青花为宣德首创品种,色泽凝重鲜亮,呈深蛋黄色 2、红釉沿口处有自然形成的白釉,红白分明,经火熔融,垂至足边,截然整齐,垂釉显青人物及阿拉伯文(2)釉里红多以三鱼、三果纹装饰 夔(kui)龙、蟠螭(pan chi)龙、翼龙、香草龙 底部 明代仿哥釉器物应注意:宣德,釉面呈暗淡的油光、有桔皮皱纹;成化,光泽极强;嘉靖、万历,釉面光亮,纹片大小皆有,器型多不规整;雍正、乾隆以致清末大5、苏泥勃青料、国产料、混合料,其中苏泥勃青最常用,所绘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结晶斑,后期青花色调浓褐,灰暗,少晕散和斑点6、有官窑年款的较永乐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个别四字楷书款或采用篆书;署款位置不定7、器足:多细砂平底宽圈足,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 灰,最厚处则有气泡聚集 较永乐,细润,多桔纹。青花而论,釉面泛青(亮青釉),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朦釉) 3、白釉釉面呈乳白色,施釉较厚,并且有密集的小桔皮棕眼 (1)白色洁润者,有桔皮纹,呈乳汁状(2)施釉不匀者,色泛浆白;白釉隐现黄色(3)青白色者,晶莹光亮(4)浆胎开片者,呈牙黄色 中期 正统(1436—1449年) 量仿制均带本时期特色 景泰1450—1456年) 天顺 (1457—14年) 人物多逆风而行,云呈灵芝形 胎体比成化厚重,器型较宣德高长;器口上收下阔 造型玲珑秀奇,胎体细润晶莹、材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 官窑少制大器,民 成化(1465—1487年) 胎质细腻纯净,绝大部分胎体轻薄,修胎规整。(1)胎厚者,质如美玉;胎薄者,玲珑透体。(2)迎光透视,胎体多显肉红色(3)露胎无釉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糊米底)——成化采用“平等青”原料,呈色灰蓝,轻淡柔和,色泽稳定 (1)青花大多数色淡,透明而清晰,无漂浮感,少数发色浓重(2)釉里红浓艳鲜亮(3)五彩呈色淡雅,以红、绿、黄、紫为主,开始使端庄圆润、玲珑俊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 天字罐出名,康熙仿品胎体厚重;雍正、乾隆仿品胎薄质细,迎光透视胎釉泛青,釉下旋纹明显,纹饰欠柔和 采用印、划、科、堆及绘画。(1)青花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所填色较淡(2)彩瓷平涂,分浓淡不 迎光透视,胎体多显肉红色 1、造型唯重纤巧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釉面肥厚,如脂似乳,光洁晶亮3、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若隐若现。色调浓重者近于宣德晚期4、纹饰线条纤细,圆特有 用孔雀绿彩(4)斗彩中红彩如新滴鸡血;黄彩:娇黄、鹅黄娇嫩透明,杏黄色闪红,姜黄色浓光弱;绿色大都透亮闪黄,松绿闪青;紫色如熟葡萄黑紫(5)珐花始烧于元,明代盛行(6)仿哥釉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开片纹较规整;器口多施酱黄釉或酱褐釉;釉面有粉青、月白、米黄 1、大多青花釉面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另一洁白釉(乳白),光洁无瑕,如脂似玉 2、釉质肥腴,分阴阳(3)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成窑一件衣)(4)鸟体型丰满;花叶作手掌状,花朵只绘正面,叶无阴阳反侧(同宣德);山石无凹凸;蕉叶顶尖略圆;间以带状水藻的莲花纹 竹叶“介”字形 窑大器多 (1)青花:用平等青,呈色稳定,发色蓝中泛灰青,衬以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成、弘不分) 露胎无釉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润,斗彩显著。紫色最具时代特征5、器足一般较薄而深,圈足高低不同,近足根无釉处的圈线颜色深重,上面那条显清淡6、款识 器口沿下垂流一圈堆积釉 弘治(1488—1505年) 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也很细润,修胎规整 (1)青花同成化,仍用“平底青”(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晚期接近正德釉面,呈亮青色(3)釉面变化过程:白中闪灰——灰中闪青——青亮 黄釉:娇黄 茄皮紫釉:蓝中泛紫,釉质肥厚光润,嘉靖、万历的不及弘治规整 造型轻盈秀逸,线条柔和。大件琢器不多,常见盘碗圆器,圈足较成化略矮 纤巧细 柔、舒展流畅,民窑绘画较粗犷,也不失柔和 (糊米底) 弘治及其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明显 1、胎体处理规整纤巧,同成化2、釉面肥润;器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为亮青色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柔和4、器型规整、柔和,盘有塌底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器足双边线”6、细柔与粗旷兼有 1、明瓷由细致、轻薄向粗糙、厚重过度阶段,粗细兼有2、大器增多,影响胎体不如成化、弘治正德(1506—1521年) (1)中期与成化、弘治相似(2)后期,胎体渐渐厚笨,大器增多,造型凝重浑厚(3)制(1)青花呈色闪灰或发黑,釉面多为青白或青灰,画笔草率粗放,修胎比成化欠规整(2)(1)胎体由成化、弘治的轻薄渐向厚重过渡,造型风格较前凝重(2)琢器(1)古朴浑厚、纤细工丽不同画风兼有(2)仍采用双线 (1)婴儿后脑略大,但与画面匀称,嘉靖、万历正德及其以后至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作粗糙,接痕明显(4)火石红砂底多现 釉面肥厚,气泡密集,青花晕散,呈色滞重,漂浮流散(3)中晚期改用“回青料”,出现似嘉靖的淡紫或鲜艳浓重的深蓝色 釉质肥厚细润,多有气泡,白釉多青中闪灰,釉表晶莹。官窑器底光亮泛青,民窑器底多为浆白釉 多带器座(3)接痕日渐明显(4)大器足底远不及永、宣细腻光滑(5)圆器腹壁较弘治浅坦,圈足较浅,向内收拢 正德碗尤其出名 新造型:插屏 勾勒平涂,一笔点划及刻、雕、彩绘、金饰(3)受宗教影响,多阿拉伯文可兰经或藏文(4)较多应用穿花龙和翼龙(5)所连器座纹饰与整器连贯(6)漏胎的堆塑装饰,以及独特的火石红纹饰和塑出的双兽耳较弘治多 则过大,显露 失比例(2)青花铜成化、弘治大部分呈浅淡灰蓝色、虽不浓重,但稳定匀净,有发灰黑色,带褐色铁锈斑更有增无减 细致规整,多显厚重,接痕明显,修胎欠佳3、新造型:绣墩、插屏、山形笔架、宫碗、出战瓶、佛前供器4、釉面白中闪青,器底釉面呈青白色或亮青色5、多有教、道教色彩纹饰。一笔勾勒点划,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民窑纹饰大都粗率豪放6、器足露胎处修切平齐,时有滚圆状;较浅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痕和塌底;足心似乳状凸起。圆器足脊有切削棱角或刮削痕 晚期 嘉靖(1522—1566年) (1)大器多粗糙,时有夹扁(2)接痕明显,易脱断、掉底(3)底足粗糙,有跳刀痕与粘砂现象,露胎火石红浓重(4)胎体厚重,官窑小器精细,胎薄体轻,瓷质坚致细密,造型规整,底足齐整 青花改用“回青料“(有的加石青),色如朝珠串上的青金蓝石呈现的佛头青色,蓝中泛青,持续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1)前期青花呈黑蓝色,色深沉而灰暗,有晕散,似正德晚期(2)中期青花蓝色浅淡,到万历愈发浅淡,线条更细密(3)回青加石青,青花色浓重而泛紫 1、粗细、厚薄不齐2、官窑、民窑小件精品釉面细润,呈青白、黄白或灰白3、大器釉面粗糙、欠平 (1)大器增多,一般都较粗糙,不注重修胎,接痕比明初明显(2)多不规整,有夹扁、翘棱现象(3)造型复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4)琢器瓶类多饰活环双耳,执壶垂腹常凸起鸡心(5)圆器口多不圆(6)圈足直径较万历略小,足脊较薄,圈足一般均向心倾斜,倾斜度大者可用手指勾挂起 (1)所画 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凸出(2)正德多写阿拉伯文,嘉靖多道教(3)多用双勾轮廓线填涂(4)突出表现“吉祥祈福”内容(5)多缨络纹,鱼藻纹普遍,鱼体多肥大(6)通俗演义与传奇人物逐渐被采纳为主题(7)龙纹嘉靖、崇祯器口都涂有酱黄色釉 (1)嘉靖初期色多浅淡;隆庆色最佳,呈色浓艳;万历晚期色灰暗,平庸无奇(2)嘉靖釉面肥润光亮,青花色泽浓艳深沉;康熙胎坚体重,平底露胎致密坚细,青花呈翠蓝1、大器烧制日盛,多样,见方形、棱形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烧结不坚固以致接痕处断裂,器里尤为明显3、大件圆器有翘棱、夹扁,并伴底心下凹和塌陷4、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有的甚至可以用手指勾起5、器底多亮青釉6、大器釉面粗糙不平,多官窑及民窑小品则细润肥厚7、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色呈紫蓝、青金蓝色,同时也有发浅淡的黑灰之色,釉下的青花轮廓线创新品种:礬彩釉红,色呈黑紫的枣皮红,表面无光,底足内釉面也是亮青釉,圈足窄而细致 黄釉红彩“黄上红”始于宣德,于嘉靖多用 隆庆(1567—2572年) 瓷胎坚致缜密,(1)青花用“回大器、小品同嘉青料”,呈色蓝靖,器型更规整 中泛青(2)大器少见,小品胎薄体轻,色调多浓重(3)官窑多写“大明隆庆年造”(4)民窑胎体较薄,浓艳(5)官窑青花釉面较白,民窑器物釉面白中闪淡青光 (1)胎体大多厚重,屡见夹扁、翘棱、窑裂古朴浑厚,多花形器,较多镂孔工艺作品 体渐细弱(8)画面缺乏层次 (9)多用金彩 色;釉面泛青绿色,青花色灰暗晕散、漂浮 有模糊不清及晕散8、青花及白釉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特征9、纹饰虽纤细清丽,画风粗率,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1、青花色蓝中泛紫2、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3、民窑大都胎薄玲珑,器形规整,纹饰真切,署款字体草率而聚拢 (1)人物身材修长(2)创新:行书诗句、垂枝花鸟、攀枝娃娃、三凤朝阳 万历(1573—早期釉面厚润,器形多样 有玻璃质感;中棱形器皿增期精致,釉面仍多,器物修长镂空与雕 塑,粗率,无细腻感 1、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有变形,欠规1620年) (2)大器修胎不规整,底足为砂底(3)底足有显著刮、跳刀痕,底心多下榻(4)多数官窑圆器精细见称,修胎 、薄厚事宜 细润,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釉面多为淡青色,釉质稀薄,常有漏油现象 (1)青花早期深重艳丽,蓝中泛紫;中期蓝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蓝色灰暗,多有晕散 多盒、多炉、山水画有鼎 透视感觉,画面整体较乱 鸟在逃命 整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蓝中泛紫色,晚期灰暗晕散3、有镂雕、镂孔、开光、暗刻;开始用淡描、铁线描及涂抹手法。晚期布局繁乱,人物比例失当4、大器多粗砂底,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常常凹陷,于中心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官窑圈足多滚圆,民窑多斜削5、堂名款渐次增多6、清代仿品有时代特征 泰昌(16 20年) 天启(1621—1627年) (1)粗细兼有,大器较粗重,小品和体薄器物胎质很细(2)盘、碗器足较矮浅,多见辐射状跳刀痕,有底心留有脐状突起,足跟作成尖峰状,修足粗糙、常有粘砂、不施釉 有光亮与不光亮两种釉面,但釉质稀薄,欠肥腴,釉色白中闪青 (1)青花色泽不稳定,有深浅不一和晕散的现象(2)色泽轻淡,呈色稳定不一和晕散(3)色浓重,收藏博物馆的小米 ,有粗重厚笨大件器,也有胎薄体轻的精细小品,销售对象主要是日本 以写实为主,画多粗率 1、大多欠规整,出现日本工艺造型2、胎质一般粗糙,但小件器仍很精细,有万历遗风3、施釉稀薄,釉面光亮程度明显减弱4、青花有四种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色纤细轻淡5、纹饰多反映日本艺术风格,出现题诗联句风气6、器足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多不施釉,粘有砂粒。器足有小乳突。细润白砂,足边修切圆滑整齐,胎体裸露部分多 崇祯(1628—14年) 胎质粗细兼有,釉面有青白、白粗糙者,器足多中闪青、白中闪里外斜削粘砂 灰多种色调,釉汁稀薄,。彩器光亮度稍差,有光亮与不光亮 有粗细之分 多用粗线 条,少见淡描画法。纹饰内容以写生为主,所画人物粗细皆有。边饰常用“T”形和垛口型以及单段逥纹或正反三角形连续图案 1、器型不规整,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有旋削跳刀痕和粗重刮削痕,多有砂底2、器足高深,足际露胎多,修整齐平,或宽圆3、青花色晕散和走釉,纹饰模糊不清;鲜亮明快似天启4、釉面青灰,稀薄处透露胎体旋削痕。器口加酱黄色釉5、开创皱法 6、书正规官窑款识,也有隶属写干支年款 1、承袭明末瓷的特点,又是清瓷风格的开拓者2、胎体坚致厚重,洁白细润;器型古拙,清代 (14—1911年) 顺治(14—1661年) 1、 造型:顺治、康熙的古拙、丰满、浑厚;雍正的秀巧隽永;乾隆的显规整;嘉靖、道光稚拙笨(1)胎体仍显厚重,但较崇祯显得坚硬细润(2)器足规整,盘类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个(1)青白色,器物外釉色似卵青(2)盘、碗类底部近足处,呈较淡的亮青色(3)早期造型古朴,胎体厚重。署顺治官窑器中多圆器;民窑以佛前供器为多,器形稚印、刻、 划、绘等。(1)云龙题材绘画多见,形状整肃, 重 2、 胎体:琢器厚薄适中,圆器有厚有薄,接痕极不明显,官窑基本看不出(1)康熙胎体厚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胎体厚笨,质地泛松 3、 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清白(1)顺治、康熙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是青白、粉白、浆白、硬亮青等色泽(2)雍正瓷釉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3)乾隆平整泛青(4)嘉别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3)粗制器物足底斜削草率,多粘有砂粒;精细的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4)圈足由浅矮渐趋高深 粗器釉面较浑浊(4)器口施酱黄釉,深浅不一,深呈黄褐色 仍用晚明的国产浙料 拙,器足宽厚,露胎较多,砂底光滑,釉质青白 以顿捺皱点手法渲染游龙浮云,另在云外以轮廓勾勒,形成一圈露白(2)树叶山石,多见仅画一片树叶或单一多孔洞石的纹饰 品种较少3、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见。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了明代以来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4、青花分四种,其中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近,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有的色彩对比强烈,有的清新明艳5、流行的纹饰: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三现云龙、斑片云纹、竹石、树叶、勾勒露出的朵云、疏简的倒垂莲瓣或芭蕉边饰及荷兰商人出 康熙(1662—1722年) 庆、道光以后的不平整,波浪明显(5)晚清的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4、 纹饰:民窑写实写意并存,用笔豪放;官窑趋向规矩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 5、 器足:大器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砂底。顺治、康熙足形多样 6、 款识:官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纪年款、吉祥语款、家藏款及圆记款等。(1)康熙早期款少,中期以后至清末,多写款,书体楷、篆并存(2)康熙楷多篆少,雍样的荷兰国花郁金香纹。晚清多见画中题句6、部分重度斜削成尖状、少有粘砂的器足,逐渐演变为滚石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有的无釉,修胎光润。圈足由矮浅向高深发展,并流行明末的宽圈足和双圈底足7、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体式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1)胎土纯净细腻,同糯米粉一般细白(2)早期掺有杂质的粗松胎体还偶有所见,少数砂底无釉器和真品的彩釉质硬,且有光亮;仿品胎体松软,釉面不够鲜亮,彩似凝厚却欠光泽,并无彩晕现象,画意多欠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1)胎土精细,瓷质坚密(2)早期胎土厚重,中、晚期胎体渐有绘、印、刻、划、堆、镂雕、瓷雕等 (1)正面龙为方头宽额,额早期 落有“中和堂”款 1、器型敦重古拙,细颈瓶类的颈部明显较其他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2、胎质坚细,缜密似玉,修胎正楷、篆并用,乾隆之后篆多楷少;清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期,以楷书款为多(3)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式为主,也有一行横 厚胎器的足际露胎处有火石红痕,虽也为黄褐色,但不如明代那样浓重强烈 自然流畅感。 变薄 1、青花:以青翠明快、色泽浓艳、清新悦目和层次分明的色泽为主流(1)早期保留明代一些特征,釉面肥润,色泽泛青;青花发色深沉、灰暗,或迷混,器口施酱黄釉,胎体厚重,粗率不规;器底有跳刀、粘砂和火石红痕(2)中期使用上好国产浙料,借鉴了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皱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胎质洁白细腻,重量较早期略轻,釉色呈粉白或浆白,略显疏松上往往写有“王”字,比喻帝王帝后的龙飞凤舞纹饰大量出现(2)人物多取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青花、五彩有大量战争场面(刀马人)(3)仕女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如朱点(人物面部轮廓线有的很细致,除个别的规整,普遍有厚重感,瓶口部宽厚,并加施粉白釉;里外凸起唇边,外口略高;平面口边出沿。平面下凹沟槽,罐类口颈与盖内旋痕细密,多不施釉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由早期的青白色逐渐演化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为硬亮青色。器里修胎稍逊器外,釉面有不平,但仍有紧密坚硬感,与器外基本保持一致4、青花色调以翠蓝色为主,中期最为鲜艳,(3)晚期色调由中期的浓艳青翠渐渐变为浅淡、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出现晕散,釉面由中期粉白色转向细硬质的青白色,但大多仍为细润的粉白色,多有晕散(早期:灰蓝和黑蓝为主,色调除迷混朦胧外,也有较青翠的,釉面均呈青白色;中期:鲜艳青翠,釉面色调以粉白色为主;晚期灰暗、浅淡,有的晕散步青,釉面青白) 2、五彩主要在白瓷釉上彩绘,少用青花,前期多用焦墨勾勒染涂面部外(雍正、乾隆时人物涂面较多),大多只在轮廓线内轻点口目)(4)山石多采用斧劈皱和批麻皱;并以分水法表现山水立体感(5)青花以浓艳色描出花卉轮廓,用浅淡色烘托月影;鸟雀肚腹大多画的夸张,显得浑圆丰满(6)多表明显有别于早、晚期;早、晚期色调呈多样变化,晚期尤为晕散。中期青花有的具有仿明代成化淡雅青花的效果,色虽淡却无漂浮感,与清末仿品区别明显。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5、五彩与其他彩器,早期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柔和。侧视五彩、粉彩、斗彩等彩器釉面,纹饰边缘有蛤蜊光与自然磨损的擦痕。旧仿虽有人为做旧,但不自然;新品有刺目的火气6、早期,器口涂酱黄釉。轮廓,后期用油墨彩料(1)白地五彩:早期“顶天立地”,中期“刀马人物”,晚期弱小纤细 (1)器口施加含粉白釉,由于釉质疏松,常造成口沿处漏釉与破泡,易于藏垢而形成器口片片黄斑(2)器底釉面表现不一:有的为光亮的粉白色,有的为柔润的浆白色,有的平润晶莹的淡青色(3)釉面常因熔融时流动不匀,形成条状或片状的凝滞痕(4)施釉淡薄,因气泡或缩釉寿意:蝠、鹿、石榴、三果、竹、松鹤、蟠桃等 一般器口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民窑器口与足部施加粉白釉,多有破泡和自然的毛边,仿品则无,新仿的不及真品器口白釉坚硬7、时代性显著,新颖的图案绘画和早期的山水、花卉边饰,更有助于断代8、平足:砂底无釉,平润光滑,偶有浅显或深重的螺旋纹;宽厚圈足: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双圈底:圈足内底面近足挖有沟槽,宽窄深浅不一,槽内无釉;二层台底:圈足外墙旋削一圈釉而露色而出现小棕眼,透过器底釉面可见胎体的同心圆旋痕及微小的跳刀痕 用珠明料和浙江料 胎,足曲折不圆;拱壁底:壁形底,壁形宽窄不同,施釉色、于中心凹脐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色。砂底靠近足边有釉者,年代稍晚;圈足:早期常于圈足端面挖有细小沟槽,早期常呈两面斜削的尖状,中、晚期则大量旋削为圆润的泥鳅背状,至雍正,足端滚圆圈足已成定型9、早期多用斋轩堂或干支款,也有绘不可识的标记、各种特殊图案和花押作款 造型轻巧俊秀、工丽妩以绘画为主,兼用 1、造型:隽秀尔雅,小巧玲 雍正(17(1)胎体坚白细润,成型规1、青花:(1)发色浅淡而深23—1735年) 整,胎薄体轻(2)迎光透视,胎体莹润无暇,略显淡青(明代多显红润)(3)仿古名窑胎体与宋黑色近似“铁骨大观”;仿汝胎体为香灰色或微泛红褐色“铜骨大观”(4)无款民窑胎体匀细,无釉砂底光滑细润 沉,略有晕散(早期)(2)发色灰暗:色不鲜亮,但呈色稳定,有的呈云朦状。胎体厚重,细腻,多为砂底,夹有黑铁斑,偶底面涂釉(3)发色青翠:色鲜艳而稳定(4)发色深沉或浅淡:色深沉,稳定而略显深蓝色,有仿嘉靖青花;色浅淡,线条纤细清晰(5)发色晕散:仿明宣德青花,但黑褐斑人为重笔点染,漂浮于釉面中2、釉里红“宝烧红”3、五彩有红、黄、蓝、绿、紫、黑、金等,大部媚,可与纤细秀丽的明永乐、成化瓷器相比 刻、印、划、堆塑和镂雕 (1)“过墙花”“过墙龙”(兴起):纹饰从器外延伸至器内(2)绘有粉彩连枝八枚寿桃“雍八乾九”(3)皮球花、虞美人始于康熙,盛行此时 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为主2、新颖造型多,以仿古名窑器为最3、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显厚重4、釉色品种繁多5、釉面有桔皮纹。青花釉面平净光润,色调为青白或粉白。器口仿康熙加涂白釉6、青花色有黑蓝、浅蓝、青翠、晕散数种,用色深沉,无漂浮感;晕散的青花仿宣德,有意识加重笔7、色柔和而不艳。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侧视白釉有彩晕8、工笔画风分由粉彩取代4、珐琅彩:(1)大多绘于素白器上,少数沿用康熙蓝、红、绿、紫、黑色地装饰(2)彩料仅用进口的“多尔门”油调和,并不掺加粉质,有玻璃质感,颜色艳丽,层次清晰(3)配有行书,诗、书、画、印于一体5、粉彩大量烧制6、广彩:素胎由景德镇烧制运往广州彩绘纹饰,制成后直接销往海外(开始于雍正)7、铁锈花釉:新制的含铁质的结晶釉,有紫、褐、红,光泽釉面中闪有格,纹饰细腻9、烧制工艺有仰烧、覆烧、支钉烧、里足烧多种。底部涂酱釉、蓝釉、黑釉、褐釉、黑漆等。仿古色釉器足与釉面接露胎处有黑色一环线10、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仿宣德的圈足多为斜坡式,足脊处滚圆如“泥鳅背”状,修胎光滑洁净,偶有旋痕。瓶、盘类砂底细腻光润 铁质黑色丝纹或斑点,足底涂酱黑釉8、炉钧釉“高粱红” (1)釉质莹润,表面光洁,青花釉面有的呈桔皮纹,有的釉较厚,呈云雾状“朦釉”或“唾沫釉”(2)釉面多为纯白,青花器釉有厚白,为白色或青白色。常见闪青白釉,器底与足里折角处施釉较薄,有玻璃质感(3)彩器和仿成化青花釉面多为粉白釉,迎光透视呈青白色(4)浆胎仿定窑釉面面粉白,凸釉不平,釉质疏松 采用浙江上等青料 乾隆(1736—1795年) 瓷质精细,洁白,器型规整,厚薄适度。 (1)早期保持雍正时的细润特色,晚期虽略逊色,但仍比晚清时的卓越(2)仿古名窑的黑色胎或黄色浆胎同雍正 1、青花:蓝色基调,呈色稳定。早期,呈色不稳而晕散出廓;中期有一类蓝中泛黑,纹饰层次不清,色泽凝重沉着;此后逐渐呈正蓝明快的色调,呈色稳定,纹饰清晰;晚期色显青灰2、釉里红:色调艳丽,纹饰清晰,并有深浅不一的多层次色阶,图案趋向规矩化3、粉彩:广泛制作,除白釉和色地外,还有加绘釉下青花,琢器上下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有加施淡绿釉里造型端庄规整,制作精致,但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1)别于后朝瓷板特点:瓷面平整,薄而坚致,修胎规矩,釉面白或青白,纹饰、色彩清晰而柔和,釉面多有均匀的细小皱纹 多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 乾隆琢器胎体较厚,修胎规整,画意自然流畅,足部多涂泛蓝的黑釉,胎釉接处有小锯齿纹;嘉庆胎体较薄、疏松,釉面不及乾隆时光润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不及雍正,但比嘉庆、道光隽秀。前期器型和雍正一样胎体细润,后期显呆滞,渐趋粗糙,之后每况愈下2、青花呈色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初期有晕散、黑褐、青灰、淡蓝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3、彩瓷釉面常有均匀的小皱纹,瓷板最明显(1)有的天蓝色釉器,釉面积釉处闪黄(2)粉彩似青金蓝的蓝彩与珐琅彩中鲜亮鹅黄色(3)及足底施绿釉:其绿色浅淡,绿中闪黄,表面形成折光不强的小皱纹(并非桔皮纹),极少有剥落4、广彩外销激增,署“澹宁斋”“宁静斋”5、茶叶末釉:深者略显黑褐;浅者因黄色小黑点较多而显黄色,釉面平净或有棕眼和丝纹,器足为黑褐色,足部釉与露胎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一圈小锯齿样边缘线6、炉钧釉初“高粱红”,后釉面逐渐呈蓝、绿、月白各色条纹和垂流状小片斑7、中粉彩器里、器足多施浅淡闪黄而匀净的豆瓣绿釉(4)金彩厚实光亮4、官窑制作工艺水平极高5、纹饰时代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多含福禄寿和太平盛世6、官、民窑各色釉器足际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痕7、砂底虽仍光润,但不及雍正细腻光润。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仿哥釉,底部留有酱色釉的七个支钉痕 泰型粉彩:景德镇烧制素胎,运往泰国上彩“宾乍隆” 1、青花釉面为青白,深浅不一,釉面肥腴坚致,光润匀净,偶有细微波浪釉,有呈色较为粉白的釉面2、珐琅和粉彩釉面坚致,细润如脂似玉,光洁无瑕;彩器釉面有的莹润,有的不够平净,早期至美,晚期渐糙3、有粉彩釉面为淡青,平净者中偶有细小的皱纹,另带极小黑星点者“荞麦地” 嘉庆(17前期胎体仍和乾隆相近,器型青花:色泽稳定,已出现暗淡帽筒:器里、刻、印、 底部施有绿划、镂雕、 1、早期制作接近乾隆,“乾、96—1820年) 制作规整;尤其是民窑圆器,常与乾隆同类器想混。后期,胎体渐趋粗糙厚薄均有。薄胎器质量如道光,以指轻叩,声脆灵响亮。 漂浮的现象,纹釉(最早) 饰层次欠清晰,釉面稀薄泛青 前期釉面仍保持乾隆时的细润特点,但小件器物较乾隆,施釉稀薄,釉面泛青,光润不足,常有波浪现象 后期色彩品种减少,釉面稀薄,不够匀净,彩色厚薄不一。较前时厚者色重,薄者浅淡 贴塑等同于前朝,但不及前朝细致工整 嘉窑”;晚期见拙“嘉、道窑”2、青花色大多稳定,同乾隆;少数出现黑暗、浅淡和漂浮色泽3、器型、胎与釉虽不及乾隆规矩,但基本保持前朝制作水平。早期较精细,远胜晚期;晚期工艺低下,近似道光粗率笨拙4、彩器的豆瓣绿釉,明显不及乾隆光润,色深而不匀。乾隆釉面匀净的小皱纹日渐消失5、无款民窑器物需谨慎6、官窑款识仍规范;民窑草率款识渐多,还有写半边字现象 道光(1821—1850年) 胎有薄厚之分。厚胎多琢器,器壁常薄厚不匀,有粗笨感;薄胎以圆器为主,胎质较为细白。胎虽薄,但质地疏松,以指轻叩无坚致声响。 施釉不匀,釉表工艺欠精,器有明显的水波型笨拙,与咸纹的折皱“波浪丰接近 纹”;釉面“稀薄”,白而泛松,无莹润感 1、青花:前期色与嘉庆相近,蓝色虽不鲜亮,却淡雅宜人,呈色稳定,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后期不够深沉而有漂浮感2、釉里红:釉面不平,呈波浪状,色调浅淡不匀3、粉彩:彩料色泽不及乾隆鲜艳,色地彩较浓,一般彩色淡浅 (1)釉面除少数泛青色外,大都粉白松弛,呈现出起伏不平线条纤细,画意板滞,人物有形无神 1、器型线条生硬,常见棱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笨拙2、胎体粗松,厚薄不匀。官窑器足脊滚圆,民窑多不整齐3、釉面多稀薄,也有肥厚的,与胎体结合不紧;普遍有“波浪纹”4、民窑纹饰以写意画为主,官窑以图案画为多,画意刻板呆滞,中期更为突出;反映祝寿、喜庆及玩物享乐之内容5、“慎德堂制”款为代表的堂名款极为盛行 的水波纹“波浪釉”乾隆晚期出现,道光最突出。(2)釉面有小皱纹,有的较平整。(3)青花釉面呈青白色或洁白色,釉质肥厚疏松,胎釉的结合不够紧密 咸丰(1851—1861年) 前期同道光,后期粗松、笨重。琢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质疏不坚。圆器胎体也欠坚致细密 稀薄的波浪釉面更为普遍。前期釉色较白,后期白中泛青 1、器型厚笨,胎体粗松,釉面稀薄“波浪釉”2、粉彩施加藕荷(雪青)、紫彩及品蓝色,色彩鲜艳。轧道工艺渐少使用,制作粗率。施豆瓣绿釉色,较前朝明显加深3、绘人物图案,除少量精品外,人物形象大多生硬,尤其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4、此时不署款,较细的被划为道光,较粗的于同治5、署款较多运用楷书,字体以侧峯写出,似道光“慎德堂”6、传世品较少,多有仿制,仿品更显笨拙,釉面更松软;红彩红中泛黑;所饰黑彩如漆,但不匀净;款识不流畅,字体不及真品秀美 同治(1862—1874年) 1、官窑制作规范,薄釉器也如此,只是器型见拙而欠秀美。民窑多不规整,厚胎更粗糙,厚重笨拙2、胎釉粗松,釉色泛白,釉面不够平静3、粉彩色中因施加粉质较多而显浓厚。常作纹饰用的绿彩,呈深翠色。绿里器的绿釉色泽较前时浓重,施釉较厚,釉不够平净,但无细小皱纹4、纹饰已图案化,笔法稚拙,缺少生气,内容多带封建迷信色彩。官窑及“体和殿”款器绘画尚精;民窑画法则杂乱无章5、粉彩款识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大都用篆书四字或六字6、未见有仿品,赝品显露现代瓷特点 光绪 用“洋蓝”料, 1、同清初比,(1875—1908年) 色彩浓艳 质量不高,显粗笨,大量器物流传于世2、清中、晚期与前朝大致相同。光绪创新品种:水墨五彩、软彩、钻拨刻瓷3、胎体比同治坚细,但较清前期明显松软;民窑更显粗糙、笨重4、釉面稀薄,釉面虽仍青白色为主,但已趋向现代瓷的白色5、粉彩色泽鲜艳,含粉质较多,彩料疏松,不够紧密。仿品釉彩不匀,彩料质厚,绘画不清,有形无神6、色调晦暗、漂浮;但也有较为鲜亮的,所用原料我同治、光绪流行的洋蓝“靛青”色料。大部分胎釉疏松,纹饰层次不清,足部露胎粗宽,不够坚细7、有意仿古,仿品二层台多不整齐,有的带旋痕,露胎旋削不够方正,呈圆角状 宣统(1909—1911年) 1、造型规整,器体轻薄。制瓷数量虽少,却注重质量,工艺细致2、胎体细密莹润,有近代瓷特征,烧结瓷化度较高,用手抚摸器物口部,往有清越音响3、釉面洁白、匀净4、纹饰画意较光绪细腻5、款识以青花楷书六字二行式为主,少有篆书,字体方正,笔法有力,清华色泽蓝颜,也有写黑色 朝代 特征 类别 器型 釉面 纹饰 器足 真伪 特征 类别 胎体 釉面 纹饰 器足

厚重(与雍正、乾隆相比),质细坚硬 稀薄而细硬,胎釉结合紧密似玉 工致精丽,青花色调层次繁多 圈足二层台切削整齐,或呈圆棱角状 非轻即重,质粗疏松 釉面粗松质软 呆滞草率,少层次,有的呈灰蓝色或显漂艳 圈足不规,有的棱角粗糙,可见旋痕,有生硬感 康熙青花瓷 光绪后仿赝品 胎薄体轻,较为俊秀,圆器口边锋利 莹润光净,无桔皮纹 线条纤细,层次清晰 圆器足脊齐平 敦实厚重,圆器口边较厚 肥腴,但多有桔皮纹 线条略粗,画意豪放;青花色调更为凝重晕散 圆器足脊略圆 永乐 宣德 真伪 特征 类别 胎体 釉面 纹饰 彩色 康熙五彩器 光绪后仿赝品 胎质坚硬细密,器型端庄稳重,与重量的比例合宜 无坚硬感,大都显轻或过于厚重 釉面细润纯净,釉表闪现深沉、含蓄的自然旧光泽,胎釉结合缜密 釉面浑浊不清,釉表有新制品的浮光感,胎釉结合疏松(人工作旧及旧器后加五彩的又当别论 画面分浓淡并有阴阳向背的层次感,运笔自然流畅 层次不清,运笔板滞无力,线条生硬,笔意时断时续,画面有形无神 清初五彩釉大多利用明代遗留的旧颜料,因此色彩仍带有明代色釉面纹饰彩色带有新彩的特点(但时也有以旧料绘画调;彩釉有足够的硬度,给人以坚硬感;侧视下的釉面与彩,有五的特殊情况),器身满布五光十色的缭眼火气,无年久自光十色的光晕,即“蛤蜊光”,同时在白地釉面上,环绕着纹饰,然形成的光晕(人为做旧光晕另论) 也闪现着美丽似彩虹的光晕,这种光晕是因年代久远而自然形成的 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如常见的棒槌瓶、花觚类,足呈硬折角二层台足旋削过于规整或粗率不规,折角处线条圆滑 式 真伪 特征 康熙三彩器 光绪—后仿赝品 器足 类别 胎体 釉面 纹饰 彩色 器足 细密纯净 紧附于胎体之上,素胎上施加稀薄细密的浅米色玻璃质釉,多能透视出釉下胎体。彩釉釉面坚硬、光滑、晶亮。 胎粗质松 胎釉结合松弛 清晰而生动,早期多用焦墨笔道,晚期始用油墨笔道。纹饰廓线有笔画板滞无力,线条轮廓粗放 力,素胎上刻画的图案自然流畅 蜜蜡黄细腻薄平;鹅黄色深匀润,茄皮紫色或较浅淡或浓深;水绿淡似湖水;加绘黑彩、篮彩、红彩的器物,最为珍贵 施釉器底为硬白亮青釉,无釉底呈明显轮旋纹或细密的麻布段 蜜蜡黄质粗色浅;鹅黄色浅微青,且多粉质;紫、绿彩灰暗,厚腻不匀 过分规整或粗涩,旋痕不明显 真伪 特征 类别 器型 胎体 釉面 彩色 纹饰 式样繁多,风格华丽秀美 质地细腻,厚薄适中,修胎规整 匀净润泽,并显坚致 玻璃质强,如漆似胶,鲜明浓艳。黄色鲜亮浓厚如鹅黄色,蓝色鲜艳醒目似青金蓝色。彩料色同于铜胎和料胎珐琅器 用多色阶材料绘画,色调柔和,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画面多配以诗句,上有引首,下印压角,高手绘画,细腻俏丽,类似纸绢国画的艺术效果 青花、蓝料、金彩诸款,方框内书写宋体楷书或篆书,字体规整 有的造型超越或不及乾隆时期 器壁较轻薄 过细,透亮,较为松软 平淡,过厚,欠质感。纹饰过细的可乱真,后掛彩者,色料也精 纹饰板滞拘谨,绘画层次较少,呆滞生硬,线条时断时续,欠流畅,风格与所仿洪宪瓷如出一辙 笔力欠刚劲 乾隆珐琅彩器 后仿赝品 款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orldimag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