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娱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等教育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高等教育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来源:世娱网
学术资源

高等教育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李新市

(学院管理系政工教研室,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各自的科技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进行适应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支援国家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经济强国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 G0 文献标识码: A

Higher Education Must Meet the Need for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of the Nation’s

Economy LI Xin-shi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Academy,Langfang,Hebei 065000)

Abstract: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have set new demands 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name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reform their education programs and way of teaching to meet the need for the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of the nation’s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so as to support the building of the nation’s market system and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反映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诉求,预示着教育行政的行为方向及未来结果。从教育与经济的宏观关系来看,教育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经济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符合教育规律。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1]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一次关系到全局的重大举措,需要举国上下通力协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密切关注和适应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种适应过程,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关键是既要注意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适应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要探索两者如何做到契合统一。

一、为经济结构调整出谋划策

当下中国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在经济全面腾飞的关键时刻,在建立更高水平、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进行的。人才和科技水平是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最重要的可控因素。[2]这就要求我国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调整出谋划策。

我国国内知名高等学校具有人才、科技和智力等综合优势,在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应发挥智囊作用:要对这次战略调整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准确的把握,据此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和优势,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某个方面同各自的学科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具有前瞻性思路的合理化建议,对调整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各领域的人才需求提出建议,据此做出某个具体方面的战略预期。

学术资源

有些高等学校特别是教学型高校,规模比较大,在校学生有突破了两万人的。这类高校在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过程中,主要是要根据各自在中、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优势,对国家这次战略调整中的人才力量部署、人才智力和能力的发挥等重要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建议中提出的实施方案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对于那些技术性强、在校学生虽少但特色鲜明的高校,同样可以对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献计献策,做出独创性的贡献。这类高校的优势在于,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其秉持的生存之道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尖。这类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及长期以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就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某些专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对某些特殊问题提出针对性极强的解决办法,对某些特殊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提出建议,据此对该方面的战略预期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有效的判断。

从根本上讲,我国高等学校对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供智力支持的基本途径是根据科技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采取相对应的方式对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在高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日臻密切的今天,人才、技术、信息等成为异常活跃的因素。要使各高校的自身发展水平和咨询能力相协调,关键是要全面综合地掌握本校人才、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密切跟踪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最新进展。以此为依据,迅速形成一个为这种调整建言献策的综合框架,并在此框架内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以自主创新成果为调整服务

我们的党和国家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说明,我国已经把发展的根本内涵从经济增长转移到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要素,而且还成为社会转型得以顺利实现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要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使创新同完全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使高校师生加深了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加速了知识更新的步伐,我们的社会更需要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3]使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以新知识的获取为重要手段,以充分发掘师生潜能、展开创新思维作为创新战略的先导。高等学校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要实现、制度、科学、技术、人员之间的有效互动,进而加速创新成果走出校园,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应用。为了实现高等学校自身改革发展和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有效统一,我国高等学校要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进行国际教育交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注重培养一线的科技创新人才。

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支持基础研究,力争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造民主平等地“对话”和“质疑”的环境,促进师生情感上交流、思维上碰撞、智慧上启迪,[4]鼓励师生多出具有创新价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成果,着力突破制约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高等学校还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的先进生产力转化。

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时期,高等教育的扩张有其必然性。未来

学术资源

一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规模则将取决于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相联系的高级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扩张。[5]这种情形,一方面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支援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要根据科技水平和办学特色,在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等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选择最能发挥科技和专业优势的领域和方向承担任务。

我国高等学校的多样性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为高等学校在国家宏观指导下自主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多层次概念,不同层次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高质量,基本衡量标准就是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论是哪个层次的高等学校,都要根据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加快培养步伐。要把正确的价值导向、规范约束、群体凝聚、社会辐射等功能以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学到的科学技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当前,在我国传统的或新兴的产业中,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专业结构的比例失调,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密集程度差异过大,地方企业和乡镇企业人才奇缺。高等学校在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此应高度重视,根据国家调整的现实要求,处理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积极采取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办学形式和多渠道的办学方法,确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即既注意理论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人才的培养,加大渗透和联合办学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大短期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结构调整处于重点的企业的科技支持力度。

全民素质教育旨在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6]我国高等教育要把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素质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的基础和战略地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及新的产业的需要。目前,高等教育要从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入手,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终落脚在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上。

四、以特色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首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一是要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二是要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能否解决好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是能否解决好知识差距问题。[7]就是说,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差距的关键是要缩小知识差距。所以,高等学校在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果具体到某个特定的高等学校,其特色优势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学生培养上要注意个性的发展,这是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观念变革的重要表征;二是学校要有特色,而特色是多方面的,如人才培养特色,优势学科特色,办学模式特色,地区特色等;三是要有独特的办学之路,既要学习国内国际成熟的办学经验,也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8]

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关于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基本原则,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起飞之初,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生产技术构成的大规模调整,即由技术成分比例较低的部门向技术成分比例较高的部门转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全部劳动者中比例增高。这种技术构成的发展趋势,必然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促使人们创造、获取、交流和利用知识能力的增强。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技术构成转移的新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人才需求旺盛的新特点,根据自己的特色、人才和科技综合优势,优先缩小城乡间、地区间的知识差距,以知识促进发展,进而缩小经济差距。当前,我国高

学术资源

等教育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改革,要打破地区和行业的分割,统筹兼顾,区分层次,以求达到整体布局合理、相互衔接的效果。

高等学校在适应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过程中,要在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方面做贡献。高等学校在参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国家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服务,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布局的规划与实施,支持中西部发展,积极参与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行动。积极参与对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高等学校还要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特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的科技支持作用。

五、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贡献力量

当中国经济在总量和对外贸易总额上已成为大国的时候,应该怎样看待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在迈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征途中,应该如何支持国家构建现代市场体系?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高等学校改革要有强烈的背景感,这就是要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加快经济强国的步伐。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就是高等教育要为国家构建现代市场体系贡献力量。高等学校要克服向部分行业、企业盲目投入智力支持,进行重复建设的弊端。当前,要把利用和消化好内部资源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即是说,要根据国家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充分利用和消化内部资源,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高等学校在支援国家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的过程中,要打破所有制界限,促进各种所有制成为现代市场体系中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科学管理、为社会主义经济做贡献的建设主体。高等学校要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科技实力,帮助国有企业增强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高等学校的金融、经济类专业,要帮助国有企业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高等学校要根据各自的科技开发能力,帮助国家建立和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对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支持。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对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但仍须解决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接近大众化的今天,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除了自身发展模式、路径选择外,更重要的是要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和长远需要,[9]为国家经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多做贡献。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全面适应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更好地满足上述多种需求的一项重要途径。对于我国高等学校来说,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技投入,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支援国家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与经济结构战略紧密地结合,才能不断地扩大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学术资源

[3] 田建国.战略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4] 董泉增.大学的管理与质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5] 胡鞍钢.中国的长远未来与知识发展战略[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6][丹麦]斯特芬·埃尔摩斯.全民素质教育:为风险社会做准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6).

[7] 朱镜德.高等教育强劲扩张对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3).

[8] 刘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9] 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orldimag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