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娱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高校专业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浅谈高校专业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来源:世娱网
浅谈高校专业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者:杜艳美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3年第10期

杜艳美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片面发展,使大学生不能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本论文就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专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3.10.046

“19世纪纪以来,由于社会分工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大学也据此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上进行了一定的分工,即设立了相应的专业。随着行业专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专业划分逐渐壁垒分明,划分的口径也越来越细,到现代已发展到愈演愈烈的程度”。然而,过细的专业划分和专业教育存在着某些问题,并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1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

专业课程是传授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不合理的、过多的专业课程导致大学生的知识只限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因此在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时常常为缺乏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而苦恼。问题是该设为专业课程的内容不足,就把一些其他的课程勉强设为专业课程,这样不仅不能完成专业教育的基本教学任务,而且也达不到专业教育的预期教学效果。某一专业应该把什么样的课程设置为专业课,又该怎样对待非专业课,这是专业教育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专业教育是对不同专业的知识进行继承和传播,某一学科或专业也应该按照特定的学术要求培养其人,使大学生具有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便开展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地进行专业思考和专业技能操作。然而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对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如果仅仅给予大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有关学者和专家认为,大学生一进校园就分系、分专业,在校期间仅学到限于本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毕业后进入社会适应性较差,换一个方向就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大学教育的根本一点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基础知识的面扩得尽可能宽一点,这样学生就有“后劲”了。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职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大学生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确定方向,或是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都离不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储备。仅有片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工具或者可以把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称做“工具人”,但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工具人”,更多的是“社会人”。

2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教的内容。备课是教的前提和准备,而有些专业老师的备课工作只是提前把要讲的知识要点原封不动地抄到备课簿上或是简单做成课件,甚至是用另一本学生没有的教科书在课堂上诵读;更谈不上阅览其他参考书,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成就了。

在讲课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足,要么举例与所讲专业知识无关,要么所举例子陈旧、重复、深度不够,因而不能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解释专业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知识。

其次是关于教的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多媒体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有的专业老师利用多媒体放一部与专业知识毫无瓜葛的电影或是一段当前火热的电视节目,还没有放完都已经下课了,即使与专业知识有关也来不及做讲解和评述;甚至是把教材的内容整段整段地搬到屏幕上,授课既不形象也不生动,更起不到互动作用,整个教室里死气沉沉,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几乎为零。还有老师以锻炼学生能力为名让学生讲课,而对学生的讲课也只是做形式上的点评,并没有重点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补充和讲述,学生也只是准备自己要讲的内容对其他人的讲课是“充耳不闻”或效果甚差。课堂讨论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好方法,但老师在让学生讨论时,老师只是在听,并没有发表意见,到最后还是各自“自以为是”,只有讨论的过程没有讨论的结果。

3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夯实专业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关于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实践机会少。实践基地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提供实践机会的物质土壤;而有些专业究竟有没有实践基地、有多少实践基地,到毕业了都不是很清楚,更谈不上定期到实践基地去实践了。其次是实践资金不足。实践基地和实践机会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实践资金不足造成的,有老师想带学生去实践基地搞调查,可是却因为没有申请到钱而泡汤了。第三是对实践环节的监控不力。实践基地有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老师对学生有没有进行指导,实践结果有没有真实、全面地反馈到相关部门等这些问题均反映出实践环节存在监控不力的现象。准毕业生大多是自己找实习单位,有人两三个月还没有找到,那这么长时间学生在干什么,真是在为实习而奔波劳碌还是趁机摆脱学校的束缚在外自由自在的游山玩水;学校也只是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返校并带回就业协议书,对实习的单位、内容、效果如何不加过问,只有自上而下的传递“命令”,没有自下而上的反馈信息,这种实践远不在监控范围之内。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监控力度,增加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完善对实践反馈信息的管理,可以使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运用。

4专业教育使大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其专业的范围内

专业教育使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这对大学生来说是必须的。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没有一定的专业特长,那么大学生将无法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全面发展。然而专业化的训练方式和教学过程,使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发展,而其他方面的能力被忽略。一般来说,文科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弱;理科专业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但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证能力较强;而工科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却不善于发散性思维。

社会发展要求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广阔的角度思考和观察问题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些都是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所特别看重和需要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联系。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与世隔绝的“桃园生活”和“鲁滨逊式”的孤岛生活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仅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难以在社会上拥有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5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情趣“专业化”

“情趣‘专业化’指专业的特点内化于人的个性、情感、爱好等方面,使人的个性、情感、爱好单一化。情趣“专业化”首先表现为各专门家把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内容,

人生的其他喜、怒、哀、乐又无不打上专业的烙印。因此他就不能作为一个开放的个体与更多的专业以外的人、专业以外的生活领域进行有效的交流。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丰富高雅的情趣,否则个性、情感、爱好上的单一又将抑制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的发挥。”

专业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是将要从事较强专业性工作的专门人才,因而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但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个性、情感、爱好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不同个性的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当个性的发展受到情趣“专业化”的影响和阻碍时,由于同一专业的知识相同或相近,大学生的个性也会渐渐相近或雷同,那时“个性”不能称之为“个性”;而在很多事情上,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将急剧增多,创新精神也将流于口号和形式。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也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之一,良好和健康的情感观念和情感处理方式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导致大学生的片面发展,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人全面发展;因而高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裂痕甚至是鸿沟,面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应该尽力修补这两者之间的裂痕。

参考文献

1季晓艳.以大学生就业为视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J].文教资料,2007(6)

2陈宏伟.职业变迁视角下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探索[J].文教资料,2007(23)

3李斌.普通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2)

(责任编辑高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orldimag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