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聚乙酸乙烯酯的合成、表征和性能测试
实验一、单体乙酸乙烯脂的精制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目的:了解乙酸乙烯酯单体的精制与保存。
原理:单体的杂质来源很多,如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副产物,储存过程中与氧接触形成的
氧化或还原产物以及少量的聚合物.酸性杂质用NaCO3溶液洗涤,碱性杂质用NaHSO3除去,单体干燥用MgSO4,最后用减压蒸馏除去单体中的难挥发杂质
二、实验步骤:
1)先配制饱和NaHSO3溶液和10%的Na2 CO3溶液(将22.2g Na2 CO3用水溶解,稀释到200ml); 2)取250ml的乙酸乙烯酯加入到500ml的分液漏斗中,用饱和NaHSO3溶液充分洗涤三次(每次约50ml)。
3)再用蒸馏水洗第三次(每次约50ml),分层:上层为乙酸乙烯酯,下层为水。 4)用10% Na2 CO3溶液洗涤三次(每次约50ml)。
5)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最后将乙酸乙烯酯放入干燥的500ml磨口锥形瓶中,用无水硫酸镁(10g:0.5-1g)干燥3小时。
6)将干燥过的乙酸乙烯酯在装有刺形分流柱的精馏装置上进行精馏,为防止爆聚及自聚,在蒸馏瓶中加入少量对二苯酚(0.1-0.2g)及沸石。
实验二、 聚合反应
采用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两种方法来制备聚乙酸乙烯酯。了解聚合方法的不同对所得产物的影响。
2.1溶液聚合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目的:掌握聚乙酸乙烯酯溶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原理:溶液聚合是单体溶于适当的溶剂进行的反应,由于乙酸乙烯酯自由基活性较高,
容易发生链转移,在乙酸基处反应,形成链或交链产物.因聚乙酸乙烯酯能溶于乙醇,且活性链对乙醇的链转移常数小,故溶液聚合用乙醇作为溶剂。.随温度的升高,聚合反应速度加快, 但小部分的向溶剂转移使分子量降低。
二、实验步骤
1)先搭好装置(无水),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无水乙醇30g,乙酸乙烯酯60g,偶氮二异丁腈0、075g,搅拌至偶氮二异丁腈溶解; 2)溶液温度升温至68℃,反应约4h;
3)在温度达到60℃后每一小时测定一次单体转化率:用胶头滴管取反应液约2g(m1),用离子水洗涤沉淀,然后用丙酮溶解,再用水沉底,重复三次,将沉淀于烘箱中烘干测定质量(m2);确定单体转化率;公式如下:
单体转化率(质量%)=干燥后的质量m2/[溶液质量m1*(单体总质量/反应体系总质
量)]*100%
4)反应结束,取出聚合物溶液,用蒸馏水沉淀,过滤得到聚合物。将聚合物用丙酮溶解再用水沉淀,重复三次后,将聚合物于烘箱中烘干测重。
2.2乳液聚合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目的:掌握乳液聚合的方法和机理。
原理:乳液聚合是以水为分散介质,十二烷基磺酸钠作为OP-10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乳
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引发乙酸乙烯酯聚合. 乳化剂使单体分散形成小液滴,并在乳胶粒表面形成保护层。聚合时,分散于水中的引发剂进入增溶胶束引发其内单体聚合,单体小液滴提供单体,胶束提供乳化剂粒子。
由于乙酸乙烯酯的溶解性较大,其为均相成核,水解产生的乙酸会干扰聚合,同时链转移反应也显著,故除了乳化剂还要加聚乙烯醇来保护胶体.
由于乙酸乙烯酯的聚合反应放热较大,反应温度上升显著,故采用分批,即用恒压滴液漏斗滴加单体.
二、实验步骤
1)洗净装置搭好,于四口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100.0g,聚乙烯醇5.00g以及5.00
gOP-10(1.00gOP+4.00g去离子水),开始搅拌,水浴加热至90℃至溶解完全;将0.4 0g过硫酸铵溶于5ml去离子水待用,引发剂;
2)降温至70℃,停止搅拌,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1.00g及碳酸氢钠0.26g,开始搅拌,同时加入单体7.0g;最后加入过硫酸铵水溶液;
3)待反应体系出现蓝色,表明聚合开始启动,15分钟后滴加剩余单体,2小时内滴加完毕。
4)滴加完毕,在70℃继续搅拌加热半小时,然后升温至85℃,至无回流,反应约1,5小时;撤出恒温水浴继续搅拌至室温;
注意:在此期间,单体滴加完毕后每隔15min取出乳液2g左右,测定固含量,半
小时后每半小时测定单体转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固含量(质量%)=干燥后的质量m2/乳液质量m1*100%
5)纱布过滤生成的乳液,进行物性测定,纱布烘干测上面的凝胶,于120℃烘箱烘烤2h,测定凝胶量;
6)用适量乙醇洗涤至聚合物少许溶解,再用水洗涤,待聚合物全部沉淀,用90℃蒸馏水洗涤至蒸馏水无色,然后用丙酮将其溶解再用水沉底,重复三次,将得到的聚合物烘干称重。
实验三、聚合物表征与性能测试
3.1粘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目的:学习掌握粘度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两种聚合方法对聚合物
分子量的影响
原理: 当温度和溶剂一定时,分子结构相同的聚合物,其相对分子量于特性粘数之间的
关系为MH方程: [η]=KMα
通过不同浓度对粘数和对数粘度作图,用延长外推法求出浓度为0时,即截距[η],再求出M,故可用粘度法测定分子量.
二、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用容量瓶配制成浓度在0.1-1g/dL范围的溶液。
2)将恒温槽温度调节至25℃,并打开电源,实质达到平衡状态。
3)安装粘度计。取一只干燥、洁净的乌氏粘度计,在两根小支管上小心套上医用乳胶管,将粘度计至于恒温水槽中,并用铁架台固定。注意粘度计应保持垂直,而且毛细管以上的两个小球必须浸没在恒温水面以下。
4)溶液流出时间的测定。用移液管准确量取10ml待测样品的溶液注入粘度计中,恒温5min后,用止血钳封闭连接C管的乳胶管,用注射器通过乳胶管,将溶液吸至a线上方的小球一般被充满为止。拔出注射器,并放开止血钳,立即水平注视液面的下降,用秒表记下液面流经a线和b线的时间即为流出时间,重复3次,误差不超过0.2秒,取平均值,作为该浓度溶液的流出时间。用移液管准确移取5ml溶剂,加入到粘度计中,混合均匀,并把溶液吸至a线上方小球的一半,然后让溶液流下,重复两次,此时粘度计内溶液的浓度是原始浓度的2/3,待恒温后如前测定其流出时间。按照同样的步骤,再分别加入5ml、5ml(实际操作中,由于粘度计中的溶液太满,于是,倒出一半,改加5ml溶剂,)、5ml溶剂稀释溶液后,分别测定各浓度溶液的流出时间。
5) 溶剂流出时间的测定。将上述测定完的溶液倾入废液桶中,加入10ml溶剂,自习
清洗粘度计的各支管及毛细管,将溶剂导入废液桶,重复清洗3次以上,最后量取10ml溶剂,按上述步骤测定溶剂的流出时间。
6) 结束工作。将溶剂倒入废液桶,小心拔下乳胶管,将注射管和止血钳放置在水槽
旁边,交回秒表,关闭恒温水槽电源。
3.2 红外光谱测结构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分子中原子的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发生键长和键角的改变,相应的吸收红外光能量,形成相应的光谱图。PVAc在1736 cm-1有羰基峰,PVA在3340 cm-1有很强的羟基峰。
二、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将乙酸乙烯酯样品(乳液聚合、溶液聚合)分别溶于四氢呋喃,用沙芯
漏斗过滤至25ml的容量瓶中,制成溶液(浓度约1%)直接涂在卤化物的晶片上,涂很薄的一层试样干燥,就可以直接在Nicolet Avatar370红外光谱仪上测绘图谱。
将聚乙烯醇样品分别溶于水(浓度约2%),在平玻璃板上滴出不同浓度的膜, 真空烘干,来测定不同浓度的红外谱图。
将聚乙烯醇缩醛样品分别溶于乙醇,制成溶液(浓度约2%)直接涂在卤化物的晶片上,干燥后在红外光谱仪上测绘图谱。
2)红外光谱图的测绘。先接通稳压电源,带电压稳定在220V,按主机电源开关,按仪器操作步骤,将试样固定在样品架上进行扫描测定。实验结束后取出样品,切断主机电源,再关稳压器。
3.3 核磁光谱测结构
二、结果分析
1.单体精制
(1)数据
乙酸乙烯脂:精制前250ml;精制后200ml。 产率:80%
(2)过程
加入Na2 CO3/NaHSO3 后,溶液无颜色变化 ,分层:上层为乙酸乙烯酯,下层为Na2 CO3/ NaHSO3溶液。随着洗涤次数的递增,有机相越来越明显,逐渐呈油状。 精馏时,初始流出液是浑浊的,用小的圆底烧瓶接收,大约有20-30ml馏出时,换大的圆底烧瓶,此时馏出物就是澄清的无色透明液体。
(3)讨论
1、反应前,为什么要进行单体精制处理?
答:乙酸乙烯酯往往含有阻聚剂和杂质,将会影响单体的聚合过程,使聚合物
分子量降低和使诱导期缩短,所以单体要先精制。分别加入Na2 CO3和NaHSO3是为了除去单体中的碱性杂质、酸性杂质。蒸馏则是除去难挥发的杂质。
2、制备单体乙酸乙烯酯时,用Na2 CO3洗涤后,呈碱性,但当第二次用蒸馏水洗聚合物时,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有机液发现PH呈酸性,尽管后来调PH时又重新用Na2 CO3、蒸馏水洗涤,仍然呈酸性,可能是聚合物已在碱性条件下逐渐分解,故有部分乙酸存在,所以整个过程在没有影响萃取效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快,而测PH时的取样可对从漏斗下方放出的液体进行分析,因为上层有机液易挥发。
2.溶液聚合 (1)实验数据:
乙酸乙烯酯质量: 60g 乙醇的用量: AIBN的用量: 聚合时间: 聚合温度: 聚合物质量: 产率: 30g 0.0753g 4.5h 68-70℃ 22.31g 37.18% 反应时间(h) 1 2 3 4 反应溶液质量(g) 2.22 2.13 2.29 2.13 聚合物质量(g) 0.53 0.68 0.76 0.72 单体转化率(%) 35.81 47. 49.78 50.10
(2)过程
反应过程溶液逐渐变稠 (3)讨论
1、溶液聚合的特点?
答:自由基溶液聚合优点:体系粘度较低,混合和传热较易,温度容易控制,凝胶
效应较弱,可避免局部过热;缺点:如果单体较低,聚合速率减慢,设备生产能力较低;单体浓度低和向溶剂链转移的双重结果,是聚合物分子量降低;聚合物中的残留溶剂难以除尽;
2、聚合过程中,那些因素会导致支化度的增加?
答:影响因素有:向溶剂、单体链转移,温度,引发剂量等;所以,乙醇作为溶剂
不能加太多,否则容易造成链转移,是聚合度下降;
3、为何采用真空干燥箱对聚合物进行干燥?
答:真空干燥箱干燥效率高,没有空气,真空烘箱干燥能将聚合物里的水分、空
气、溶剂抽出来,避免做红外核磁时出现不必要的干扰峰。而且能在较低温度下干燥,避免普通干燥箱因为温度过高而使聚合物融化,分解或者氧化。
4、本次溶液聚合,产量只有50%,而且在反应2h的时候就已经接近50%,之后2小时的反应效率不高,原因肯能是由于后面的反应中不小心有水或者杂质进入反应体系,干扰反应,也可能是单体精制的问题。
3.乳液聚合
(1)数据记录
试剂 乙酸乙烯酯 聚乙烯醇 十二烷基磺酸钠 20%OP-10水溶液 过硫酸铵 碳酸氢钠 去离子水 反应时间 15min 30min 60min 90min 120min 反应乳液聚合物质质量(g) 量(g) 1.11 1.17 1.31 1.53 1.37 0.44 0.47 0.53 0.62 0.57 质量(g) 70 5.03 1.02 5 0.41 0.26 104 固含量(%) 39. 40.17 40.47 41.05 41.67 转化率(%) 105.17 106.58 107.37 108.91 110.56
产量:56.17g
(2)过程
乳液聚合期间,在第二次滴加完单体后(加入引发剂以后不久),烧瓶内的液体由无色变成牛奶状的乳液,然后反应体系出现蓝色,不明显,要看烧瓶壁,只有很微弱的光,剩余单体滴加完毕,出现如牛奶般的乳液。
(3)讨论
1.加入乳化剂与缓冲剂后,再加入引发剂。破乳过程中为了得到较完全的沉淀,可以多次取少量的沉淀。
2.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比较:a乳液聚合的转化率明显高于溶液聚合,因为乳液聚合的聚合过程在胶粒内完成,胶粒内的单体浓度比溶液聚合高很多,而胶粒或胶束的隔离环境使自由基寿命延长,这就是乳液聚合的产物分子量相对很高。b溶液聚合的产物是透明的,而乳液聚合的产物呈乳白色(含有乳化剂),像棉花。
3.进行破乳时,阴乳液较多,要分多次,每次加乙醇不能太多,否则要加太多水,产物不易析出。
4.粘度法测粘均相对分子质量
(1)溶液聚合
1.数据记录
样品:溶液聚合聚乙酸乙烯酯(取0.28g用丙酮配成25ml溶液) 溶液浓度 Co 第一次 140.56 流出时间 第二次 140.68 第三次 140. 2/3Co 1/2Co 1/3Co 1/4Co 纯溶剂 样品 溶液浓度(g/dL) 流出时间(s) Ηr ㏑ηr ㏑ηr/c Ηsp ηsp/c 0 95.48 1 0 0 0 0 122.84 115.10 110.81 104.16 95.40 纯溶剂 1/4Co 0.028 104.13 1.0906 0.0867 3.09 0.0906 3.2357 122.72 115.06 110.87 104.00 95.55 1/3Co 0.0373 110.87 1.1612 0.1495 4.0045 0.1612 4.3217 122.62 115.06 110.93 104.22 95.48 1/2Co 0.056 115.07 1.2052 0.1866 3.3321 0.2052 3.63 2/3Co 0.0747 122.73 1.2854 0.2511 3.3629 0.2854 3.8206 Co 0.112 140.71 1.4737 0.3878 3.4625 0.4737 4.2295 粘度【η】图解法4.543.532.5200.020.040.060.08溶液浓度(g/dL)0.10.12y = 11.587x + 2.95342R = 0.988㏑ηr/cηsp/cy = 4.1208x + 3.0346R2 = 0.8769
Y轴截距即为[η],由外推法可知[η]=2.9940(取平均值)。由[η]=KM可得出粘
-3
均分子量。其中K=21.4×10/ml.g-1;a=0.68 所以M=1431.01;Xn=17。
a
2.分析:
1)1/3Co测量数据出错,作图时舍去;
2)度计的毛细管的直径都不同,只能测适合它的溶液,本实验的纯溶剂流出时间小于100s,可能就是造成结果有误差的原因之一;可能粘度计已损坏,造成实验数据失真;且每个人目测流出时间会有偏差,也可能是造成结果有误差的原因之一
(2)乳液聚合
1.数据记录
样品:乳液聚合聚乙酸乙烯酯(取0.25g用丙酮配成25ml溶液) 溶液浓度 Co 流出时间 第一次 217.88 第二次 218.05 第三次 217.78 2/3Co 1/2Co 1/3Co 1/4Co 纯溶剂 样品 溶液浓度(g/dL) 流出时间(s) ηr ㏑ηr ㏑ηr/c ηsp ηsp/c
0.00 95.48 1 0 0 0 0 171.56 147.46 123.44 118.03 95.40 纯溶剂 1/4Co 0.025 118.05 1.23 0.2122 8.4880 0.23 9.4560 171.72 147.43 123.52 118.07 95.55 1/3Co 0.033 123.33 1.2917 0.2560 7.7576 0.2917 8.8394 171.65 147.69 123.03 118.06 95.48 1/2Co 0.05 147.52 1.5450 0.4350 8.7000 0.545 10.9000 2/3Co 0.067 171. 1.7977 0.5865 8.7537 0.7977 11.9060 Co 0.1 217.9 2.2822 0.8251 8.2510 1.2822 12.8220 粘度【η】图解法13.512.511.510.59.58.57.56.55.500.02y = 44.978x + 8.5498R = 0.9638㏑ηr/cηsp/c2y = -3.3167x + 8.7488R2 = 0.2080.040.060.08溶液浓度(g/dL)0.10.12
Y轴截距即为[η],由外推法可知[η]=8.93(取平均值)。由[η]=KM可得出粘
-3
均分子量。其中K=21.4×10/ml.g-1;a=0.68 所以M=6810.63;Xn=79.
a
2. 分析:
1.测粘度过程中,一般时间在1-4min不等,所以溶剂挥发量有一定差别,就造成了实际的lnηr/C、ηsp/C偏大,外推得到的η偏大。
2.溶液的浓度与溶液的粘度有关,但是和特性粘度无关。特性粘度取决于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溶液的温度和溶剂的特性,当温度和溶剂一致时,对于同种聚合物而言,其特性粘度就仅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3.为了使溶液被吸上来的时候的温度与流下去的温度一致,并且避免挥发,因此要就爱你个两个小球浸没在恒温水面以下。